周克明:81 岁的「生命摆渡人」, 温暖 273 位癌症患者的「最后一程」

   2018-07-24
字体大小:

周克明:81 岁的「生命摆渡人」,

温暖 273 位癌症患者的「最后一程」

18 岁开始行医

作为一名和癌症战斗了

几乎一辈子的肿瘤科医生

在 76 岁那年

他为自己的医生生涯做出一个重大改变

从此,他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IMG_8817.JPG
灵魂的摆渡人 周克明

周克明|男,1937 年出生,汉族,简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18 岁开始行医,作为一名和癌症战斗了几乎一辈子的肿瘤科医生,周克明已经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救命」的本事。

在 76 岁那年,他为自己的医生生涯做出一个重大改变:不再试图去治愈,而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去与死亡「和解」,为他们开展临终关怀。

他是全国率先在农村开展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医生,早已可以安享天年的他,却在耄耋之年奔波在简阳市的每个乡村,5 年里,他让 273 名癌症患者有尊严地辞世,他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救生不易,「送死」更难,农民一辈子任劳任怨,走的时候应该体面一点。这是周克明的信念,也是一个医者悲悯的情怀。

81 岁老医生的临终关怀

温暖 273 位癌症患者的「最后一程」

生与死隔着一条河,当死亡就在彼岸,迟尺之遥。有一位八旬老者,像「生命摆渡人」般,护佑着终晚期癌症患者,从容地,安详地、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的一程。

他,就是 81 岁的医生周克明。他以精神矍铄的面貌,苍劲而挺拔的身躯,温柔而坚定的态度,用妙手仁心守护着他关心的每一个生命。

缘起 苦难引发的思考:可以与死亡和解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生去「救命」才是本职、高尚的,而关于「送命」的话题,人们往往讳莫如深,又小心翼翼。但作为一名和癌症「战斗了」几乎一辈子的肿瘤科医生,周克明偏偏每天都在目睹患者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任何一名医生都无法战胜的难关。

其实做了六十多年的肿瘤科医生,周克明早已经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救命」的本事。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简阳市人民医院外科、肿瘤科的创始人,他在四川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食管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等根治手术。他还是世界上首例肿瘤比人体重的肿瘤手术的主刀人,为一个肚子胀得大如西瓜的半岁女婴成功取出了腹中肿瘤。

但几年前,下乡时目睹的一幕,还是让做了一辈子医生的周克明无法释怀。

到简阳市养马镇农村调研时,他走进一户农村家庭,看到一名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透风的屋内,紧咬被子,两手抓扯,用头撞墙……听着「呜呜呜」的哀号声,老伴眼泪直流,「癌症,痛得没法。」旁边的人告诉他,在农村,其实晚期癌症患者跳井的、自杀的非常多,既是因为抗不住病痛,也是不想给家人造成负担。

IMG_8832.JPG

「到了生命最后,当医学已经做不了什么时,癌症患者会感觉抛弃、被放弃,那该有多难受?」周克明找到简阳市民政局,要来当地农村癌症患者的情况,才惊觉全简阳竟有 2000 多位这样的晚期癌症患者。

于是,在 76 岁那年,他决定为自己的医生生涯做出一个重大改变:不再试图去治愈,而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去与死亡「和解」,为他们开展临终关怀。

五年 他的足迹踏遍简阳每个镇村

在当时全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来说,临终关怀都几乎是空白。2012 年,周克明向四川省卫生厅(现四川省卫计委)申请科研立项,在简阳市农村开展终末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研究,农村患有终末期癌症,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或是靶向药物治疗都无法耐受的患者,都可以纳入临终关怀的研究范畴。从此,他每周三下乡巡诊,给这些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心理干预、整体护理、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让终末期癌症病人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远离蚀骨灼心的疼痛,安详、宁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里程。「农民默默无语地辛苦了一辈子,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这是周克明的信念。

为干好这件事,周克明把头发染得乌黑。「我这把年纪,这样去开导,才能让病人看到希望。」他的同事,外科医生陈焬说,老爷子做人一丝不苟,做事追求完美,一辈子如此。「他做了 1 万多例手术,没出过一起差错。」

五年来,每个周三是周克明下乡巡诊的日子,近的地方要花半天时间,远的则要颠簸跋涉整整一天,一次巡诊最多只能看三四个病人。农村路不好走,81 岁的老爷子有时要走上很长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患者的家。今年是他巡诊的  第五年,简阳市辖区面积 2213 平方公里,58 个乡镇(成都代管前)都有他的足迹。有人劝他,81 岁了,就不要亲自巡诊了,但周克明坚持,无论再远,也要一户一户看过去。「要去,给他们说了,(他们)盼着呢。」

IMG_9043.JPG

为了不引起关怀对象和家属的反感,周克明总是告诉他们自己做的事叫「姑息宁养」。除了止痛药,周克明还会给患者开低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镇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减轻医药费负担,另一方面,对症抑制肿瘤发展,有的患者因此生存期被延长到一年、两年,甚至更长。

425 人免费却又无价的「疗愈」陪伴那些生命最后一程

作为肿瘤医生,周克明比谁都清楚,终末期癌症是怎么回事:伴随着钻心的癌痛、恶心呕吐、厌食,以及对死亡的焦虑、恐惧。特别是在贫困偏远的农村,沉重的不仅是医疗费用,还有患者不堪病痛或不愿增加家庭负担而采取的跳井、自缢等轻生方式,「这毫无尊严,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但周克明的到来,对这些无望的病人来说,不啻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论是他自掏腰包给患者赠送的处方止痛药,还是他不辞辛苦走进一个个农村家庭,和患者说说话,对家属安慰几句,这些都是免费却又无价的「疗愈」。对于前期治疗已花费大量金钱的贫困家庭来说,压力巨大。几年下来,周克明自己掏钱购买了超过两万元的药物,无偿赠与患者。

「9 月 15 日,颜某某,胰腺癌,去世时不痛苦,有亲人陪伴。」

「220 号,吴某某。患者于昨晚安详去世,有家属陪伴。」……

周克明的档案柜里,有 9 个装有「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的档案袋,每一位离去的病人的人生最后一笔都记在上面。从 2012 年到现在,周克明和团队一共关怀了 425 位终末期癌症患者,关怀 851 人次,其中 361 人已经和这个世界告别。大部分家属会在患者病逝以后,特意打电话来表达感谢,谢谢周克明陪伴着他们的亲人从容地谢幕。

IMG_6965.JPG

「走的时候痛苦不?」这是周克明最关注的问题,让患者安详平静地离世,是他努力做的,也最希望听到的结果。「农民默默无语地辛苦了一辈子,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

愿望 更多人能把临终关怀做下去

原本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周克明主动延长到了五年——以收集更多样本、更详尽数据、更大参考价值的名义,他的临终关怀项目一直做了下去。

至今,他的字典里仍然没有「退休」二字。以八旬高龄还要长期行走乡间,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家人和同事担心的心情不言而喻。「但是,家里人除了叮嘱我要注意安全之外,从来没有劝过我一句别这么辛苦,反而一直在给我支持和鼓励」他欣慰地说。

临终关怀的工作,也给了周克明自己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一直记得一个画面,有一次自己巡诊结束后,乘坐的车已开得很远。他回头看了看,那位患者家属还站在路口,不停地向远处挥手,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这幅画面就像一个约定,让我充满牵挂,期盼着再来看看。」

「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让我很意外的是,收到最多『谢谢』的时候,往往是关怀过的患者去世以后,家人会专门给我们打电话,全是感激之情,详细地絮絮诉说患者最后时光走得如何安静,给全家人如何的欣慰……」

这些出乎意料又让人感动的交流中,周克明感受到了让癌症患者有尊严地离去,正被社会和家庭渐渐重视。

但光靠课题研究组下乡巡诊,是远远不够的。每次巡诊,周克明都会叫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来看,是怎么开药的、怎么照护的,毕竟他们是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机构。」

IMG_8986.JPG

关怀的过程中,周克明还在各乡镇医院办起了宁养关怀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乡村医生近千人。周克明的愿望,是在简阳市范围内的农村建立起「市—镇(乡)—村」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三级体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这个体系的骨架基本已经成型,研究课题结题后,随时都可以全面推广。

面对外界冠以「生命的摆渡人」等的种种溢美之词,周克明总是淡然笑之,老人挂在嘴上、放在心里的,一直都是临终关怀事业如何让更多人来关心

编辑: dxy_al9nicee    来源:丁香园

医院占地 3.3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5.2 万平方米(在建 6 万平方米);编制床位 1600 张;在岗职工 2045 人(含住培学员 137 人),其中正高 43 人、副高 177 人、硕士生导师 1 人;博士 9 人,硕士 102 人;医院资产总值 8.78 亿元。2015 年门急诊 89 万人次,出院 5.9 万人次。


点击进入简阳市人民医院官网

  • 肾内科

    肾病内科是医院特色专科,是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四川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血液透析建设、资阳市医学重点专科、资阳市血液净化中心、资...

  •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原系内科于 1998 年成立的内一病区消化专业组,马俊清、廖火良为先后科室负责人,2001 年消化内科专业组与心内科、肾病内科同一...

  • 心血管外科

    2001 年 3 月,简阳市人民医院引进河南省南阳市心脏外科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刘健主任医师作为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经过必要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准备,2001...

  • 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于 1964 年开设肿瘤门诊,1971 年成立肿瘤科和肿瘤研究室,设立肿瘤病床,1991 年肿瘤科被内江市卫生局批准为内江市重点学科。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