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4-07
原创

高尚病例:颅内表皮样囊肿

病史摘要

男,56 岁,外院 CT 提示左侧颞叶稍高密度影,CT 值约 75 HU,考虑脑膜瘤可能,病灶内见不规则斑点状钙化。

高尚病例:颅内表皮样囊肿
高尚病例:颅内表皮样囊肿
MR 影像图

MR 平扫+增强:左侧颞叶可见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缘光滑,信号较均匀,呈短 T1 短 T2 信号,flair 序列呈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大小约 2.4*3.1 cm,弥散加权呈低信号改变,周围未见水肿及占位效应,脑沟、脑池蛛网膜未见增宽,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周围未见异常供血,脑膜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诊断: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1928 年正式命名,1993 年 WHO 将其列入脑肿瘤,2000 年将其去除。又称胆脂瘤,是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病变。表皮样囊肿的发生很可能是在妊娠 3~5 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肿瘤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少数见于外伤(上皮植入颅内)。组织学上,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肿瘤质地柔软,外形类似珍珠,故也称珍珠瘤。尽管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但由于生长非常缓慢,常在 30~50 岁才发现。

表皮样囊肿临床上比较常见,90% 位于脑外,以桥小脑角处最常见,也较常见于鞍区、松果体区。CT 平扫时常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T1 加权图呈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 加权图呈高信号,需要与这些部位的蛛网膜囊肿鉴别。

蛛网膜囊肿通常比较圆滑,而表皮样囊肿有沿缝隙生长的特点,囊肿形态常不规则,弥散加权成像对两者的鉴别很有价值,蛛网膜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呈脑脊液样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少数表皮样囊肿内可因含脂质而呈很低密度,CT 值为负值,也可因含较多蛋白或陈旧出血而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这 2 种情况均表现为 MRT1 加权图呈高信号或等信号,T2 加权图可以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实际上,由于表皮样囊肿内成分复杂,MR 可呈各种信号变化,信号可不均质。弥散加权图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是其与其他囊性病变区别的重要依据。表皮样囊肿也可位于外侧裂、脑凸面、脑干周围等处。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