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电视综艺节目火热,引发了网友们对 NPD 的热议,有些人也被套上了 NPD 人格的「标签」。
浙大四院精神卫生科门诊也有不少患者一过来就问:「医生,XXX 让我来看看,我是 NPD 吗?」
什么是 NPD 人格?什么是健康自恋和病态自恋?病态自恋的背后有着什么原因呢?
今天,小四君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浙大四院精神卫生科,与心理治疗师胡立伟畅聊 NPD 和「自恋」。
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一种精神病学的诊断,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 属于十类人格障碍中的一种,泛指一种夸大自我、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普遍模式。
NPD 的诊断有很多具体的条目,我们可以大致从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两个维度去简单的概括。
对待自己的态度:
对自我的重要性有一种偏执的超出客观的夸大,认为自己的能力、美貌等特别出众,特别需要外界的赞美。
其实没有那么厉害,但是他觉得自己特别厉害、非常特别,只有同样特别「高级别」的人才能够理解自己的这种特别。
对待他人的态度: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完全不会理解他人,别人难不难受,他不关心。
NPD 会剥削或者利用他人,觉得别人理所当然为他服务,因为他是最特殊的。有时候,还会用贬低打击别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NPD 的标准都是「利己」的,完全不会考虑别人。他甚至想象不到,用别人的视角来去看这个事情。
小编: 很多人都有自恋的感觉,怎么去甄别健康的自恋还是病态的自恋?
胡医生: 自恋,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带着的一种特征,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恋来支撑我们的自尊。「我觉得我还行」,「我觉得我很好」,这是健康的人必须有的。
区别是 NPD 的自恋是完全超出客观的一种偏执。他太夸张了,觉得仿佛他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最独特的人,理所当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另外一个区别是,普通人自恋在夸大自己的时候,不会有意要去贬低他人。
和 NPD 人群一起相处,你几乎听不到他夸任何人,或发自内心去赞美任何人。他跟身边所有人的关系都是贬低、踩低你的。
同样,NPD 人格的父母,完全不会夸赞自己的孩子,只会不断地打击、贬低孩子的自尊。
小编: 您门诊中遇到过 NPD 患者吗?
胡医生:NPD 人群的防御能力太高了,一般生活中痛苦的都是身边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很好,不太会痛苦。所以,NPD 人群很少会主动来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确实有 NPD 倾向的患者,他们大多不会和医生保持持久的医患关系,也有少部分能在父母、家人的鼓励和引导下长期接受心理咨询。
小编:NPD 人群是否能意识到自我认知是非常夸大且不客观的?
胡医生: 他们很难发现。
他们的内心偏执的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厉害、重要和特别的,他们身上的任何特征都可能会被他们识别成自己特殊的标志。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特别的有智慧,他已经参透了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或者人们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这种智慧轻松应对生活中所有的人和事,而且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拥有了这种独特的能力,因此他会觉得自己特别的厉害。
而事实上他所谓的智慧很可能只是非常普通和片面的认识,实际上他处在一种「自嗨」的状态,但他自己却对此深信不疑。
小编: 不少网友标榜 NPD 非常自信更容易成功?
胡医生: 确实可能存在理智层面的「成功」。
这种偏执,有时候可能让他们更容易获得好成绩,在理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往往人际关系一团糟。
小编:NPD 的人遇到失败会怎么样?
胡医生: 这就是另外一个特征,NPD 人群其实自恋又非常脆弱。
比如说遭遇失败,遭到别人的否定或者批评,他会完全崩溃,承受不了。但是他可能以一种「是你欣赏不来」,或者说是「你不了解我、不懂我」的方式来去防御他的脆弱。
小编:NPD 需要治疗吗?
胡医生: 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关于治疗所有的人格障碍的治疗,都是非常困难的。
人格障碍,就像机器的「出厂设置」,出厂设置「坏了」,后面的调整比较困难。
病态的自恋 本质是极度的自卑,用自恋的方式、用一种「夸大的自我」来防御内心的脆弱。
因为完全不能承受自己有一点不好,从而用一种「掩耳盗铃」的方式保护自己,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接受现实,否则他会崩溃。
举个例子:作为一名学生时,觉得自己很厉害,表现非常自恋,觉得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内在是他对于成绩不好有非常强烈的恐慌,为了防御内心的脆弱,而形成了一种夸大的自己,类似于「自我安抚」的功能。
生活中,很多「完美主义者」可能存在病态自恋的特点。对自己的要求过分高,认为自己理应如此完美,所以非常用力地去追求完美。即使其他人觉得他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他觉得还不够,这种病态自恋会让他主动攻击自己。
健康的自恋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认可,不论什么环境、不论什么条件,都觉得自己很好。
「健康的自恋」是一种宝藏,内核稳定、坚实,通常表现出的是一种低调、谦卑的状态,内核的自我非常稳定。
哪怕遭遇非常大的挫折,依然觉得自己好像还挺不错的,心理韧性很强,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不需要外在的评价。
小编: 您刚刚提到的「极度自卑」的内在,是如何形成的呢?
胡医生: 通常这样的人会有非常糟糕的童年经历,在形成心理内核的时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创伤。
他早期的心理「免疫力」太低了,任何一点风情绪上的风吹草动,任何一点点负面的评价,都会让他陷入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NPD 人格的形成,能够让自己形成「高防御性」,形成以为我为中心的极致的病态的自恋。
小编: 如何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恋?
胡医生: 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完全展开来说。
我认为核心在于,拥有不带任何附加值的「爱」。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我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爱孩子,这种爱没有任何条件,只是因为你是你。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形成正向的循环。
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这样的「爱」,可以在成年以后弥补,那么我们还通过自己去爱自己,或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感情等等去滋养自己。好的关系,好的恋人,能够给你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反馈。
当然,我们也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正念等心理治疗方法去提升自身的能量。
小编: 如何看待从 PUA 到 NPD 等心理学专业词汇的大火?全网都在讨论身边是否有 NPD 人格,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胡医生: 这个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时代的特点。自媒体如此发达,很多新的东西就会被推起来,流行起来,一些新鲜的词汇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另外,不管是 PUA 还是 NPD,讨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词汇的使用场景往往是「他 PUA 我」,或者是「他 NPD 我」。
我们总是会在处理关系的时候,遇到困难或者遇到问题,然后想去解释、去理解背后的原因。于是,大家往往试图去简化复杂的关系,套上一个简单的名词,更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对方。
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既不是 NPD,也不是 PUA,而只是双方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我对于这种网络热词的流行非常担忧,有时候病人一过来就说,「医生,我是不是 NPD?」其实我们医生对于 NPD 人格的诊断,是非常非常非常慎重的,这是需要长期观察的。
在这里,我也呼吁大家不要对身边的朋友、家人随意的「标签化」。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