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接受我现在的学习成绩,从前几名掉到了 30 多名。」
「是班级 30 多名吗?」
「不,年级 30 多名,我觉得老师会对我很失望、同学们会嘲笑我,但是我又跟不上去,好累。」(年级有 600 多名学生)
「你希望自己是在什么水平?」
「年级前 10 名,如果做不到我就觉得自己很没用,活着没有意义,最近我学得很吃力,感到很累、很痛苦!」
这是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精神科医生与一位 13 岁的花季少女的对话。
青春期本该是花一般的季节,阳光明媚,意气风发,畅谈理想,憧憬未来,是五彩斑斓的,充满着希望和无限的可能。
但是有那么一群孩子的青春色调缺失晦暗的,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他们苦闷不堪却无人理解,感到挣扎、迷茫和彷徨,发出这样的呐喊:「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我没有活着的价值,只会拖累别人」、「我觉得我一无是处,没有人喜欢我」、「我很痛苦,但是没有人可以理解我」……
随着胡鑫宇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一些词语又频繁地涌入大众的视野,「抑郁症」、「自杀」「青少年心理问题」……。
官方通报指出,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
调查结果公布后,青少年抑郁障碍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1 青少年抑郁障碍是什么?
青少年的自杀往往合并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的诊断,而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据 2020 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4.6% 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 7.4%,且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我国 17 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 3.4 亿人,约 3000 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
其中,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 30%,而高中的抑郁筛查率接近 40%。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 年全球自杀状况》,当中的数据显示,自杀是 15-29 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抑郁障碍(depression disorder)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愉快感丧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通常呈现反复发作、慢性病程和功能受损的特点。
青少年抑郁障碍特点:
1. 食欲的显著变化和早醒传统内源性抑郁的特征不显著;
2. 睡眠增多、醒来以后的心境恶略较多
3. 早上起床后几个小时,躯体不适、疲劳、易激惹、易怒和迟滞的症状常见,而患者主观体验不觉得抑郁;
4. 情感障碍家族史常见。
2 青春期的孩子,为何情绪冲动,容易出现自杀这样的冲动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转变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狂风暴雨"式的骤变,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期"和"心理上的断乳期"。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期,这个生命阶段长达 8-10 年。
在向成人过渡期间,孩子们的情感中枢率先发展,到十五六岁时,已与成人无异,能够感受到强烈而充沛的情绪,而此时,人体中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成发育。
由于大脑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从精神心理医学的角度看,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性行为,从产生自杀念头,到行为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是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对于家长来说有哪些信号提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没有理由的厌学。
第二,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第三,宅在家里不出门,不想交朋友。
第四,情绪暴躁,发脾气砸东西。
第五,吃饭睡觉发生异常。
第六,出现考试焦虑、考试综合症。
第七,开始沾染一些不良的嗜好。
第八,有消极言语和自伤的行为。
4 如果孩子诊断抑郁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
1. 接受疾病主动学习
如果已经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家长首先应该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家长可以向医生咨询或上网收集一些关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相关知识,对这个疾病首先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2.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
家长之间对疾病的治疗要达成共识,以获得家人对抑郁的孩子一致的应对,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
3.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抑郁后,家长往往会忽略或者说,不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抑郁症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抑郁背后,往往有至少一个以上情绪不稳定、甚至抑郁和焦虑程度更甚于孩子的家长。
4. 积极关注防止自杀
做好安全防范,对于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一定要注意把家里危险的物品,刀、剪、绳子等统一保管,避免孩子获取;单独出门的孩子要及时掌握行踪,必要时让他做出承诺:不做危险的事,感觉难以承受的时候及时联系父母。
5. 陪同就诊定期咨询
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抑郁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于是它的治疗也非一朝一夕,建议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通常抑郁症需要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的辅导,间隔每周 1 次或者后期两周 1 次。
6. 尝试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无论孩子是否抑郁,我们都希望父母学习健康的鼓励式回应的方法,而非评价性、批判性回应,从而形成民主、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个健康的家庭,是可以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困惑、失败和负面情绪的家庭,有能力的还可以给予一些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避免相互嘲讽、冷落。
7. 带孩子运动
没有比运动更经济省时的对抗抑郁的方法了。阳光、空气、运动是天然对抗抑郁的 3 大法宝。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疼痛感。
8. 相信此刻的难题并非绝对的坏事
父母要坚信抑郁症是可以康复的,我们把所有的疾病当做一个提醒我们有些东西需要改变的机会,而不是把它全然的当做一个需要打败的「敌人」,很多时候,福祸是互相转换的,当然这个前提是我们认知的调节和改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