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成都京东方医院老年病科的治疗室里,陆翔护士长正俯身仔细调整着负压引流装置的参数。光影掠过她利落的鬓角,映出 16 年深耕伤口护理领域的专注与温柔。这位被患者称为「创面守护者」的护理专家,以精准的专业操作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在老年伤口护理的「战场」上,为无数暮年患者筑起守护生命尊严的暖墙。
陆翔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磨破边角的《伤口护理临床指南》,扉页写着:「每道伤口都是独特的谜题,答案藏在科学与经验的交界处。」这是她职业生涯的注脚。
80 岁的李婆婆骶尾部呈现深达骨骼筋膜层的四期压力性损伤溃疡面,陆翔护士长展现出「外科医生般的决断力」。她带领团队构建「抗感染、镇痛、清创修复」三维治疗模型,创新性将多模式镇痛技术与湿性愈合疗法结合。
「疼痛和感染是愈合的最大敌人。」她解释道,通过动态评估疼痛阈值,制定「阶梯式换药方案」—— 从婆婆最初仅能短暂配合换药体位,在医护团队定制化止痛方案的协同下,耐受时长逐步实现阶梯式提升。经过数周精心规划,团队顺利完成非手术路径的创面清创与抗感染处置。整个护理周期中,护理团队对药液温度、体位调整幅度等细节进行精准把控。在漫长的护理时光里,陆翔护士长始终如一地为婆婆悉心照料伤口。直至那日,当李婆婆首次自主完成翻身动作时,原本脆弱的创面已悄然焕发出新生的肌肤。
陆翔在成都京东方医院主导的《老年压疮多学科管理方案》已形成标准化流程,涵盖负压治疗、湿性愈合、疼痛管理等核心技术。在处理 82 岁内瘘患者王大爷的复杂性脓肿时,陆翔的专业敏感度再次凸显。她打破传统引流局限,设计「开窗式负压引流系统」,通过精准计算负压值(0.068Mpa)与引流角度(45 度),实现感染灶的持续净化。这套治疗方案成为区域诊疗范本。
陆翔的护理包是个「温暖百宝箱」:37℃ 恒温箱里躺着预温好的藻酸盐敷料,保温杯里装着 40℃ 的生理盐水,还有一本手绘的《老年患者体感观察日志》。
「老年皮肤含水量仅为年轻人的 60%,任何温差超过 2℃ 都会引发应激反应。」她边演示边将敷料贴在自己手背上测温,这个习惯源于 1 年前那个冬夜——李婆婆因接触 22℃ 的冷敷料而全身颤抖的场景,成为她职业认知的转折点。
在负压治疗病房,每张床头都挂着陆翔设计的「三维护理图谱」:横轴是时间轴(每 2 小时精准翻身),纵轴是体位角度(30 度左侧位-15 度平卧位动态切换),第三维标注着引流管压力阈值。这种「毫米级」护理方案,让一位带管治疗 14 个月的患者始终保持创面干燥,创造了老年卧床患者零并发症的科室纪录。
对待造口患者,陆翔展现出「母亲般的细腻」。她自制《造口护理情绪温度计》,用红黄绿三色标签记录患者心理状态。在护理一位造口坏死患者时,她连续 4 天守在床旁,每次操作前都会轻握患者的手说:「我们先做 3 次深呼吸,就像春天吹过蒲公英那样轻柔。」这种「治疗+疗愈」的双轨模式,让科室造口患者心理康复率提升至 92%。
每天晨查房,是老年病科的「移动课堂」。对着创面影像讲解:「看这处渗液,pH 值 5.8 提示厌氧菌感染,我们需要调整银离子敷料的更换频率。」在她主导下,科室建立起「三维培养体系」:基础层开展「创面评估 100 问」每日考核,进阶层实施「个案追踪导师制」,精英层推送至国际伤口护理论坛深造。
年轻护士小张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处理造口脱垂时的情景:「陆老师站在身后,用激光笔在我手背画出操作轨迹,就像在教孩子握笔写字。」这种「沉浸式带教」如同春风化雨,为科室培育出多名独当一面的伤口护理骨干。
在陆翔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透明玻璃罐,里面整齐叠放着一张张泛黄的便签纸——那是她护理过的老年患者康复出院时,亲手写下的感谢短句。「陆老师换药时总把纱布焐暖」「今天能自己吃饭了,想给您带颗糖」……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字迹,记录着无数个清创换药时刻的轻声叮嘱。她常指着罐子里的便签笑言:「这才是我的『工作备忘录』。」阳光掠过治疗室的窗棂,将墙上「患者满意度 99.7%」的锦旗影子投在桌面,与玻璃罐里的便签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护理岗位上最朴素的医患真情。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陆翔的白大褂口袋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测温仪与薄荷润喉糖。前者是专业的刻度,后者是持续 12 小时查房的必备品。在老龄化浪潮奔涌的当下,她用 16 年光阴证明:当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达成微妙平衡,护理便成为照进生命褶皱里的光,让每个迟暮的身躯都能体面地舒展,在岁月的伤痕里重新长出希望的嫩芽。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护理精神的最佳注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