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8-30
原创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每次到医院做化疗,我都觉得是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这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的心声。

与「肿瘤」相遇,从明确诊断到接受治疗,每一位患者从身体到心理都经历着「重塑」。在抗击病魔的路上,与肿瘤患者同行,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为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肿瘤二病区主任张伟华。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张伟华肿瘤二病区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

原甘肃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原甘肃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甘肃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医院访问学者、日本国家癌症中心中央病院访问学者

牵头完成省级科研课题 3 项,院级科研课题 1 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9 篇。

海外求学 任重道远

1977 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早已参加工作的张伟华决心学医。「当时已经高中毕业五年了,但重新捡起书本,一点都不犯怵。」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张伟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医学院。

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教室和宿舍之间,张伟华在枯燥的生活中,寻找着学医的乐趣,在苦读中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1982 年毕业后,张伟华顺利进入甘肃省肿瘤医学研究所工作。早期很少有人愿意当肿瘤方面的医生。肿瘤在当时由于技术限制难以攻克,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张伟华不断挑战自我,又得到老师的支持,最终选择这个领域。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不久后,经过省级推荐和全国选拔考试,张伟华分次前往日本著名的顺天堂大学医院及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中央病院进修约 3 年,学习癌症诊疗技术。

「来自 22 个国家的医生相聚在日本,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心里很忐忑。」张伟华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对自己更是提高了要求。为了尽快掌握日语,张伟华从不去海外研修室,「教室里很多人图方便用母语沟通,但这样没法提高我的日语水平,如果连语言交流都困难,我还怎么学习呢。」每天,结束了病房的工作后,张伟华都跟着日本导师在图书馆或办公室查阅欧美最新文献,交流心得,哪怕周六休息日,他也按时到,从不倦怠。

在日本的学习经历,让张伟华感到癌症诊疗任重道远,无数患者急需获得有质量的生活,无数家庭也期盼着生的希望。

医者仁心 守护健康

回国后,张伟华回到甘肃省肿瘤医院工作,在肿瘤诊疗领域深耕了 32 年。

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是:「只要你活得足够长,早晚会被癌症找上。」从医这些年,张伟华接诊过无数患者,也看到过很多家庭因癌症而破碎。

如今,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癌症的诊疗方法日新月异。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癌症,已变成了常见病和慢性病。尽管如此,当患者得知自己被确诊癌症时,仍会受到重大打击。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生命的每一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往往成为他们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二十多岁的姑娘小林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住院期间,她情绪十分低落,还总对家人发火。放化疗所经历的痛苦令她难以忍受,常常以泪洗面。看到这个情况,张伟华多次到病房和她谈心,慢慢了解到,她曾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查出癌症后,她便分手了。

小林心里对这段感情一直放不下。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她的心情也更加糟糕。「癌症与情绪因素有很大关系。情绪不好往往伤及免疫系统,导致病情恶化。所以保持乐观情绪和生活快乐非常重要。」张伟华托人找到了小林的前男友,在病房为她办了一场生日 PARTY。这次相聚将小林的心结解开了,坦然接受了一段感情的结束。后续治疗中,小林非常配合,也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76 岁的宋大爷被查出左肺恶性肿瘤、淋巴结激发恶性肿瘤,在老伴儿的陪伴下来医院放化疗。「不用担心,按时用药,定期复查。有什么问题随时打我电话。」在病房里,张伟华将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告诉宋大爷,并叮嘱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就这样,一个手机号拉近了医患彼此的距离。

「必须患者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击退病魔。我希望尽全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医 34 年,他并没有因为见过太多生死离别的场面而逐渐「冰冷」,相反,他的内心更加柔软。

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2019 年 3 月,张伟华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肿瘤医院。从筹建初期的科室规划到现在平稳发展,他带领科室团队为肿瘤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个食管癌患者,由于肿瘤导致的食管梗阻,入院时仅能进食流食。张伟华根据患者情况为他做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患者恢复了正常饮食,并接受了根治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已全部消失。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张伟华鼓励年轻医生用演讲的形式将典型病例及治疗经验分享给大家,「每周例会上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时间久了,大家有些倦怠,我马上就得换一种方式,重新激发大家的热情。」张伟华常常叮嘱年轻医生,「我们不是为了讲课而讲课,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提高。只有不断地技术进步,才能让患者获益。」

「医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更要具备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这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必修课。」34 年来,张伟华始终将「关爱患者」放在首位。在门诊,他经常遇到特别「懂行」的患者或家属。他们事先在网上查找、学习很多医学信息,到了医院处处质疑,生怕医生「坑」了自己。

「上次遇到一位癌症患者由于担心会有辐射,不愿做 CT 检查。也有的患者说了一大串他自己都不清楚的医学专业名词,来咨询病情。」张伟华介绍,由于部分患者缺少对医生专业素养的信任,常常耽误了自己的病情。

每次遇到情绪不好或者多疑的患者,张伟华仍然耐心讲解病情,告知早诊早治、营养补充的重要性。

大医之道|张伟华:医者仁心,托举生的希望

在肿瘤二病区,张伟华每天带着年轻医生早晚查房两次,言传身教。决定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时,他都会与患者商量,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年纪、病情、预后等综合考虑,尽量让他们少花钱治好病。

「主任的行医理念,做事宗旨,做人信仰,都是令人敬佩的闪光点,是我们后辈追赶的方向。」科室医生说。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