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鲜花和掌声,看淡荣誉和尊崇,坚守梦想,砥砺前行,在医学之路上,张金洲依然步伐坚定,不断前行。
2020 年 7 月 28 日夜,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的手术台上,张金洲的手术刀又让一位绝症病人死里逃生。
人物背景
张金洲,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陕西省肥厚型心肌病多学科诊治中心副主任;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克利夫兰诊所访问学者,中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医师菁英奖获得者(西北地区首次)、西北首例改良 Morrow 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者;心肌旁路移植手术创建者;
承担国家、军队和省级科研课题 10 余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发明及实用专利 6 项,军队三等功 1 次;发表论文 40 余篇,SCI 13 篇;主编参编专著 5 部,培养硕士生 3 名;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外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20 余年,共救治约 6000 例病人,熟练掌握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动脉瘤和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诊治技术。
出击:只要有出击,就会有赢的机会
张金洲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因此从小他就知道,医生是帮助人的。他说,印象中父亲没有吃过一顿囫囵饭,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总是饭没有吃完,旁边就有好多人等着看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来请,父亲总是二话不说,背起出诊箱就走。做医生也是受人尊重的。他说,小时候在附近的十里乡村,只要一说父亲的名字,总能得到特别的关照。对医生职业的向往,让他从小就种下了梦想的种子,那就是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深受疾患折磨的人解除痛苦。
作出选择,就要付诸行动。
1991 年,张金洲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南考入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疗系。大学时代的他沉浸在医学浩瀚的海洋里,刻苦钻研,勤学善思,敏于求知,求真笃行。在绽放青春的大学校园,他不负韶华,逐梦前行。
在人所有的器官中,心脏尤为重要,它「掌管」着生命的一切。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心脏外科是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手术刀下的「战场」只在毫厘之间,是外科手术中的「象牙塔」。心脏外科大夫被喻为「敢于挑战生命禁区的勇士」,而对张金洲就是在「象牙塔」上架起彩虹桥的人。
这个方寸之间,吸引着张金洲不断摸索,砥砺前行。
1996 年本科毕业,张金洲坚决地选择了竞争极大的心血管外科作为奋斗方向,并成功地从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取应届硕士研究生。
2002 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攻读博士。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家重点学科,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手术例数最多的心外科,与世界最好的心脏外科中心都有学术交流及互访关系。
1958 年 6 月,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我国心脏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能在这里工作,张金洲感到很骄傲。
患者生的希望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每当看到患者及家属真诚期盼的目光,他就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沉甸甸的责任。
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自己赢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2012 年 2 月,他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校区生物工程专业做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课题,他选择了极具挑战的显微外科手术。用 11-0 的线将大鼠颈动脉进行自体移植。这是文献中从未报道过的手术方法。动脉不足一毫米,要在上面缝合 6—8 针,精细程度可想而知。而吻合期间,大鼠处于脑缺血状态,时间略长动物就死亡。在导师的指导与探索下,仅用三个月,张金洲就构建成功一种全新的动脉迂曲模型。
2013 年 4 月,他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克利夫兰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中心学习。
与此同时,他承担了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陕西省课题,1 项军队指令性课题,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或省部级课题 6 项。获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和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发表文章 40 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 13 篇。
2013 年完成西北首例改良 Morrow 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目前已经完成 130 例,手术量和手术效果均在全国前列。可独立完成心血管外科常规手术,包括各类简单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如法洛四联症、完全房室管畸形、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右室双出口、三尖瓣下移畸形和单心室手术等。现每年主刀完成心血管手术 200 例左右。
2019 年,张金洲离开了他工作近 30 年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无影灯下,他看到最多的是生与死。手术台上,生死之间就像隔着一张薄纸,他希望用手术刀捍卫生命,守护患者化险为夷。
在心尖与死神博弈的领域,他再次「破冰远航」,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一次次「零」的突破。
亮剑:找到正确的出击路径
张金洲的专注和心血,都倾注在手术刀尖和缝合针线上,面对采访却无数次婉拒;他说好技术不仅能救命,更能为患者省钱;他的工作就是努力拉伸生命价值。
他崇尚工匠精神,坚持把手术做细、做实、做优。为保证最佳的远期手术效果,他一直坚持使用最细型号的 8~0 滑线进行动脉桥缝合。
「人体炸弹」拆除专家。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血管急症,该病是指患者的主动脉内膜有撕裂,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破口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顺向或逆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死于主动脉破裂或急性心脏填塞,48 小时以内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因此,急性主动脉夹层有一个可怕的绰号:「人体炸弹」。也就是说,每一个小时就有 1% 的患者死亡,救治患者就是与时间赛跑,就是拆除定时炸弹。
张金洲就是一位拆除「人体炸弹」的心脏外科专家。一次,他带领的团队连夜为患者实施手术,但手术过程却险象环生。一般情况下,动脉夹层患者都是血压升高,但该患者却偏偏出现血压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麻醉师为患者实施麻醉,并且确保其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张金洲迅速开胸,发现心包腔内有大量积血,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抽出血液,给心包腔缓慢减压。体外循环团队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升主动脉,专家们发现升主动脉远端 2 cm 处,出现破口,而且已经累及右冠窦。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假腔血栓压迫,已导致右冠开口处出现严重狭窄。张金洲清除血栓、灌注心肌保护液后,问题才得到解决。更加离奇的是,正常人的主动脉瓣是三瓣,而患者竟然是二瓣!于是,专家们又对其进行了修复,手术持续了 8 个多小时。
他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连续奋战,不仅是对张金洲及其团队总体技术实力的挑战,也是对所有医护人员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医师们精神和意志品质的考验。
这种考验,拼的是精湛的技术、忘我的奉献、无私的担当,更是心系患者、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精神。
这种拼搏,几乎每天都在心外团队成功上演着……
冲锋:山登绝顶我为峰,引爆「狼性」渴望
战场上没有仁慈,只有勇往直前。因为你脚下的每一寸距离都是前面那个战友倒下用命换回来的。
是战士就要随时准备上一线、打头阵,时刻保持冲锋的姿势!
在心尖与死神博弈的道路上,张金洲就像一个冲锋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征服的欲望,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一种冲锋的姿势!
用刀尖修复心尖。2019 年 10 月 30 日,心脏外科与多个科室合作,成功为一名 54 岁的罕见法洛四联症、高血压病 3 级患者实施了手术,拼下了一场「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为这位患者重启了「生门」。
据文献检索,该例手术是迄今为止,国内年龄最大的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
患者贾某自幼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曾到西安市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被告知「不能手术」。多次多家医院求医无果,几乎扑灭了患者及家人的希望。之后,患者再无针对心脏病就诊。近一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咯血,被不同的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口服止血药控制症状。10 月 22 日患者再次出现大咯血,他慕名来到医院就诊。入院检查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高血压病 3 级」,遂收治到心脏外科。30 日 10 时,由张金洲副院长主刀,首先进行了降主动脉-肺动脉侧支封堵术,术中主动脉造影可见降主动脉-肺动脉 3 根粗大侧支,在导丝引导下输送 3 个相应大小弹簧圈予以封堵;再次造影显示侧支基本闭塞。然后立刻在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总共经过 10 个小时的手术,术中测右心室和主动脉压力比为 0.5,右心室流入道和肺动脉压差 10 mmHg。停机后经食道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完全修补,心脏射血分数 51%。此次针对法洛四联症的杂交手术,创造了一场生命奇迹!标志着心脏外科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诊治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拯救患者,张金洲及其团队往往是紧急参战、一日多战、连夜苦战、多日鏖战;加班加点,高度紧张,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在这个集体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是他们的特质,他们就是这样一支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特种部队。
「不同手术,手术时间也不同,大手术一般要 8 个小时,抢救的时候,10 个小时、12 个小时都站过。」 张金洲说。
手术台就是「战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位」,尤其是抢救性手术的时候,主刀医生操作很快,作为助手也一定要「到位」。常与张金洲配合的助手杨金保对此深有体会。所有的手术步骤都要想到主刀前面。主刀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提前准备好,包括提醒器械护士下一步要递什么器械。
心外科医师的培养过程极其漫长,把主刀的习惯牢记心中只是这条路上一个很小的缩影。
一个优秀的助手是能够为任何主刀医生创造良好的术野条件,为手术安全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我的习惯就是会把每个主刀的习惯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在手术台上我会根据每个主刀的习惯,在主刀进行下一步操作之前提醒护士准备对应的器械。手术流畅一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刀医生的压力。」杨金保说。
从受指导到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换、从跟班到独立值班的过程更多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尽全力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已根植于张金洲及其团队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尤其面对急、危、重患者,团队每一位成员历经磨练的熟练技术与专业知识、抢救流程都能充分发挥效力,院前转运、监护、麻醉、手术室、体外循环、血库、心脏大血管外科之间娴熟的「无缝对接」,呈现出一个个近乎完美的成功病例。
国际首例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成功实施。2020 年 4 月 10 日,心脏外科为一例广泛心肌桥病人成功实施国际首创的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恢复状况良好,康复出院。
3 年前,患者赵某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桥,靠吃药缓解症状。3 年来,药物效果越来越差,症状加重,某知名三甲医院曾建议手术。但赵某了解到心肌桥手术效果不好,一直举棋不定。患者慕名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心肌桥,压缩幅度约 80%,长度 32 mm,FFR 0.79。冠状动脉 CTA 发现,心肌桥冠脉深度达到 6.7 mm,属于广泛心肌桥病人。常规手术方法风险大,效果差。针对广泛心肌桥病人的手术效果差情况,张金洲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朱光宇教授联合攻关,设计出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这种手术先把心肌病近端冠脉从脂肪中分离出来,之后再用细如发丝的针线吻合在心肌桥远端冠脉,然后剪短乳内动脉。经计算机血流动力学仿真研究发现,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常规冠脉搭桥手术。
4 月 10 日上午,张金洲教授屏气凝神把心肌桥近端冠脉一点点从脂肪中分离出来;之后用预先游离好的乳内动脉用细如发丝的针线吻合在心肌桥远端冠脉;在精确量取相应长度后剪断乳内动脉,并将断端吻合在心肌桥近端正常冠脉。经过 4 小时,心肌桥旁路移植术顺利完成。心脏复跳后测试桥血管流量和阻力均满意。术后赵某康复顺利,立竿见影,缠绕多年的心绞痛终于得以完全解除。
越是急危重抢救,越能体现出这个团队的作风。
而团队的作风,主要来自于领头人。张金洲,就是这样一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无私忘我的人。
能做心脏瓣膜修复,能做心脏搭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些原本是「核心技术」的操作,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医院的「标配」技术。
但是张金洲远远不止停留在「能做」的层次。他通过不断克难攻坚、挑战「不可能」,把「不能做」变成「能做」,把「能做」变成「做精」。
2020 年 5 月 14 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外科为一名三次心脏手术的患者成功实施 Bentall 术后冠状动脉瘘修补+主动脉瓣周漏修补+部分弓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恢复良好。
49 岁的男性患者王某,10 年前因胸闷、气短等症状,在西安某知名三甲医院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手术。3 年前,王某再次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再次前往该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显示「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医生建议患者二次开胸行「升主动脉置换+冠脉移植术」。因王某当时只有 46 岁,家属经再三商议后决定手术。据王某家属讲述,二次手术很顺利,但王某因术后肺部感染,曾在监护室待了 20 余天,真是九死一生。1 周前,王某再次出现术前症状,而且腹胀和下肢水肿。王某再次来到手术医院,检查发现三尖瓣大量反流+主动脉根部瘘,因手术风险太大,医院不愿收治。家属多方打听,得知心脏外科主任张金洲是心脏手术方面的专家,特慕名来科室咨询。胸部 CT 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增粗,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可能性大。胸部 CTA 显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 型),主动脉根部瘘,需要再次手术。这对于经过两次手术打击的王某及家人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但王某正值壮年,不搏又能怎样!
5 月 14 日上午 9 点手术准时开始,消毒、铺单、腋动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切皮、拔胸骨钢丝、分离粘连组织、开始体外循环、阻闭主动脉、切开升主动脉冷灌。术中发现 2 处冠状动脉瘘口,1 处主动脉瓣周漏,分别修补并反复测试,瘘口完全闭合。再进行升主动脉置换、分支血管吻合。开放主动脉后进行三尖瓣成形。整个手术历时 10 小时顺利完成。术中食道超声检查提示,冠状动脉瘘和主动脉瓣周漏完全闭合,三尖瓣无反流。术后第 1 天清醒,第 2 天拔除气管插管。
手术是一门「技艺」。张金洲认为,一台好的手术,应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无论别人看来多难的手术,在他的手中都变得简单了,即使做疑难手术,也少有惊心动魄的风险。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少、愈后良好、恢复顺利,这样的手术就像一件可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一样。
每一个操作都是安全的、合理的,没有任何多余的步骤,让身边的医务人员有安全感,让手术台上的病人有安全感,让手术室外的家属有安全感。
自 2019 年9月25日开诊来,在张金洲的带领下,心脏外科已成功开展高风险的主动脉夹层手术、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微创主动脉根部手术、主动脉弓部手术、肺动脉栓塞、上下腔静脉疾病等大血管外科手术;高风险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急诊主动脉夹层无血手术等,已成为常规手术。
「术后 24 小时最为关键!患者容易出现胸液多、心功能不好、呼吸功能不好等病情变化,要及时进行干预,我们常常需要使劲将走向鬼门关的病人往回拉。」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实现 24 小时轮班制,他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时间上可精确到分秒。监护室护士们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血压、尿量、胸液量、电解质等各方面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纠正。比如,胸液是从伤口里引流出来的,混合了伤口的渗液和少许的渗血,应该是颜色比较暗的,但是如果流出来的胸液像较为鲜艳,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要警惕是不是伤口有出血,需要对此进行及时的止血治疗。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早就成为了他的习惯。「让患者的身体健康起来,让痛苦的人快乐起来」是他一直以来从医的初衷,人生从此只为干好这一件事——成为一名不辜负患者信任的心外科医生。
高强度的手术,考验的不仅仅是体力、耐力、毅力,更是对医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精神的考验。每一次手术,他的汗水浸透衣衫,苦累不言,张金洲说自己干的就是这个职业,当患者躺在手术室里,就把生命交给了医生,作为医生就必须竭尽全力去拯救患者的生命,绝不能有半点差池,只要是患者能转危为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医生的责任。
正是带着这种信念,聚光灯下,他们用一次次超出寻常的执着和坚守,一次次将游走在死亡线上的生命拉回来,换回了患者的重生。
医学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患者的疾病。当手术现场争分夺秒、拼尽全力,却仍然没有挽留住患者生命的时候,也是医生最难过,最无助的时候。生命至高无上,面对生命的逝去,沉默之后,医生唯一能让逝者安息的慰藉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励,不断学习,用加倍的努力去攻克难关,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为同类患者解除病魔,渡过难关。
「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天三遍来看我们,有时候周末也不休息,我从内心里感谢他,他的医术面向全国,救了很多病号的生命,我为大夫点赞!」一名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双手紧握着张金洲的手,对其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护理团队周到的护理表达着深深的感谢。
信任和给予都是相互的,医生挽救了患者,患者成就了医生,张金洲一遍又一遍叮嘱着老人家术后的安养事宜,他也被这样的场景感动着,他低下头却难掩眼角的倏然变红,医患和谐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阐释。此刻,温暖遍及病房里的每一个角落。此刻,所有的疲惫都会被暖化,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金洲用无悔岁月践行着身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全年无休,手机 24 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接到命令马上出发,导致睡眠质量长期低下,但所做的每台手术都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光鲜亮丽背后,张金洲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因为职业特性,心脏外科手术往往少则 4-5 小时,多则 10 余小时,手术室或病房内席地而睡成了经常的必修课。
医学在发展,传统的心脏外科理念、技术也在不断更迭。一年年,张金洲头上的无影灯变得越来越先进,手下的手术刀也在一代代更换,但他笑称自己依然是那个「一站到手术台前就能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忘记上洗手间」的人,没有变的,是他的初心。
「在医院,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尽管工作很忙,但张金洲仍然坚持每天查房,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并做一些具体的嘱咐。这个传统传递到科室每一个医护人员身上,翻看科室的留言薄,几大本满满都是患者的感谢和感动。
「不忘初心,救死扶伤,做一名医生该做的事,做一名医生能做好的事。」 张金洲轻描淡写地说道。
当我「不识时务」地问了句,心脏手术意外可能就没有了生命,然后可能就是烦人的医患关系。张金洲平静地说,医生不是神,但是医生是最不长记性的,见危难会毫不犹豫地想方设法地去医治,不会轻言放弃任何一位患者。
从医 30 年,对医生的职责和担当化作了对病患的执着和深沉的爱,已融入了张金洲的血液中,也融入了他整个生命的旅途中……
张金洲说,「而心脏手术往往也是大手术,一台手术起码需要五六个小时完成。而这些都需要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团队的合作,是无法完成手术的成功。」
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远。张金洲特别注重团队的建设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手术室里,他是名严师,对手术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而在平时,他又是名 「慈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个人的疑问,每天他都要等到所有手术结束才会下班,不论谁在台上遇到了困难,他都随叫随到,帮大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自从选择医生这条路,便注定了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不是问题,能换回更多胸外科患者的愈后笑容是我最期待的」。张金洲如是说,如是做。
走过鲜花和掌声,看淡荣誉和尊崇,坚守梦想,砥砺前行,在医学之路上,张金洲依然步伐坚定,不断前行。
夜深了,手术室里的灯还亮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