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病情危在旦夕,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人力资源极度紧张,面对重重困难,12 月 23 日,淮安市一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心脏外科病区主任徐志伟博士带领团队开展了极高难度的室间隔穿孔修补+Dor 手术,成功救治急性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高危患者。
患者戴女士 75 岁,反复心慌胸闷已有 5 年,近期突然病情加重,胸痛乏力,送至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时精神状态差,行冠脉造影发现心脏血管前降支长病变,狭窄 95-99%,回旋支狭窄 50-60%,右冠近端狭窄 40-50%,后降支远端狭窄 60-70%,随即紧急置入心脏支架改善狭窄的血管。
待患者病情暂时平稳后,经过进一步诊查发现,患者合并肺部多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最低至 62 g/L。更危险的是,心脏彩超提示,患者心脏室间隔穿孔 7.8 mm,左心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功能下降。
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风险高,难度大。淮安市一院心脏外科病区主任徐志伟表示,急性心梗后并发室间隔穿孔如果不及时处理,24 小时内死亡率达到 25%,越往后死亡率越高,两周内死亡率达到 70%。所以,这类病人什么时候做手术,怎么做,都很关键。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心脏外科予患者以强心,血液透析,抗感染,加强营养等对症处理,待患者身体状态进一步好转后,徐志伟带领团队,在超声科和手术麻醉科的协助下为患者行室间隔穿孔修补+Dor 手术。
无影灯下,徐志伟打开胸腔,此时梗死心肌的颜色由正常的粉红变为青紫,正常心脏在收缩的时候,这部分心肌不能对抗压力而向外膨出,形成了矛盾运动的「室壁瘤」。
从室壁瘤切开,进入心脏内部,在室间隔后部发现元凶,一个直径大约 1.5 cm 的穿孔。穿孔周围的心肌果然如术前判断那样「烂糟糟」,拿手术镊轻轻一夹,肌肉掉一小块。隔,相当于一堵墙。心脏狭小的空间内除了墙以外,还有血管、瓣膜、乳头肌、传导束,损伤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手术要求不能损伤周围组织,而且要在坏死的组织上严密牢固地缝合,缝线需要加用垫片,缝针方向、打结的力度都要讲究,力量太大可能撕裂、太小可能缝合不严。因为缝合的部位是左心室,是心脏内跳动力量最强、压力最高的地方,哪怕是一个针眼出血,也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大出血。
经过 3 个小时的努力,徐志伟带领团队手术成功,术后检查显示左心室大小恢复,射血份数 60%,恢复正常。此次抢救成功和手术顺利开展,标志着淮安市一院心脏外科危重患者救治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