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7-19
原创

坚持换来生命奇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心脏停搏 7 次患者

2022 年 6 月的一个普通夜晚,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位 35 岁的年轻女性,患者入院前已经出现 6 次心脏骤停,病情危在旦夕。

该患者因头晕 1 月余,突发神志不清伴反复心脏停搏 1 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近 1 月来反复头晕,伴四肢无力,近半月有嗜睡、多次晕厥史。在当地住院期间,因晕厥摔倒致右侧大脑额叶出血,突发心跳骤停、反复室颤,经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心律,其后又先后出现 3 次心脏停搏。

经积极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心律,在大剂量升压药维持下转诊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期间再次出现心脏停搏 2 次,予以心肺复苏后收入重症医学科。

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时已是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全身皮肤花斑,呼吸机纯氧控制呼吸下血氧饱和度仅在 85% 左右,三种升压药已经使用到了极量,中枢、呼吸、循环、肾脏以及内环境全线处于崩溃的边缘,同时出现第 7 次心脏停搏……

十万火急战死神

该患者年仅 35 岁,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患者家属强烈要求积极抢救。但就患者当时的状况而言,要想挽回生命几乎是一个难于登天的任务。

值班袁影主治医师接诊患者后,立刻电话向科主任龚园其汇报,龚园其主任连夜火速赶到医院,反复向家属充分交代病情危重及行 ECMO 的必要时及风险性后,家属强烈要求行 ECMO 辅助治疗并签署同意书,龚主任立即组织科室 ECMO 团队快速建立体外膜费氧合(VA-ECMO)予以心肺功能辅助。成功安装 VA-ECMO 后,患者的氧合明显改善,但血压在极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仍很低、无尿、全身水肿。

坚持换来生命奇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心脏停搏 7 次患者
成功安装 VA-ECMO

抽丝剥茧寻病因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脏停搏呢?为什么上了 ECMO,血压也难以维持呢?

望着一项项红色的危急值和抢救仪器的报警信号,科室、诊疗小组反复进行讨论、分析,蓝海兵、周仪华副主任医师与经管医师李婧滢主治医师详细地询问病史、细致地查体、认真查看每一项指标,全面地评估分析病情,并多次组织(心血管内科李菊香主任医师、内分泌科赖晓阳主任医师、内分泌、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临床药学、检验科、影像中心、康复科)等多达 11 个临床医技科室进行院内 MDT 会诊,很快明确了该患者是垂体功能减退伴危象、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据了解,患者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科室先后举行了 2 次院内 MDT 会诊,并邀请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郑霞主任医师进行远程会诊。

经过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和精心的治疗,患者的心功能一天天好转,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花斑消失。

入科第 8 天,在血管外科邱结华主任医师的协助下,患者成功撤除 VA-ECMO;入科第 10 天,撤除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第 12 天,停用所有升压药物;第 13 天,停呼吸机治疗。至此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完全稳定,「蠕动」的心脏已经恢复了有力的跳动,心脏功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积极稳妥抗感染

生命体征稳定了,感染接踵而至。该患者垂体功能减退伴危象、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复苏术后、自身免疫力低下,加之全身多处置管,感染风险极大。

在成功撤去 ECMO 的第二天就接到微生物室的电话预警,提示患者血培养找到少见的细菌感染,科室诊疗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多次请临床药师沟通会诊,反复推敲抗感染治疗方案,终于使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竭尽全力护器官

由于反复的心肺复苏、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长时间的休克,该患者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中枢、肾脏、肠道等其他器官损伤的恢复仍然是面临的难题。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慢慢能够刺痛睁眼,持续 20 余天无尿后,尿量逐渐增多。

入科的第 29 天,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医师与护理成员陪护下成功转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角洲院区康复医学科行高压氧及康复治疗。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