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首届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名单。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可主任医师榜上有名,是广西唯一入选的「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据悉,为加强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长期在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经各省区市等初选部门推荐、网络函评、会议评审等程序,确定了 100 名国家杰出医师、200 名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人选。
12 年前,王可结束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年访学生涯,把微生物学专家 Michael Givskov 和 Yang Liang(杨亮,现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传授的前沿知识带回广西,为后续开展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了结实基础。如今,王可已从医二十年,他始终深耕肺癌、肺炎和呼吸介入领域,从未轻易换过研究方向。
在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通过纤支镜检查,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是呼吸内镜的常规操作。早在 2010 年,王可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检测 BALF 的 GM 指标,能够用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的循证医学证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HEST》杂志,目前已经被引用 240 余次,其中包括英国 NICE 成人诊断性支气管镜指南,欧洲 EORTC/MSGERC 侵袭性真菌病指南,美国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南等 10 个国际指南所采纳。该论文也在全国呼吸年会上获「高影响力呼吸学术论文」证书。
2017 年,王可到意大利 SIENA 大学医院访学,跟随呼吸介入科的「现场快速细胞评价(ROSE)技术之父」Marciano 学习 ROSE、EBUS-TBNA 等技术,回国后考取美国 CHEST 协会颁发的 ROSE 师资证书,协助医院获得国家级 ROSE 培训基地。2021-2022 年,他再次专项进修肺癌的微创介入技术,掌握了肺结节消融和肺癌粒子植入术,在 2024 年 6 月份「针尖上的艺术」全国微波消融优秀病例分享总决赛上,拿到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此外,他还主编《支气管内超声临床应用》等 2 本专著,参编 Springer 出版社的《ROSE in Diagnostic 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等 4 本英文专著,参编《肺疾病介入治疗快速现场评估》《中国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典型病例集锦》等 4 本中文专著,参编 5 个指南和共识。
2022 年初,上海疫情暴发,王可作为呼吸科专家主动请缨前往上海支援抗疫,在一线奋战 46 天。作为上海闵行体育馆新冠定点医院的广西医疗组组长,王可主动担责,不辱使命,带领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同年,广西一名 29 岁男子小覃反复肺部感染,4 年间在外院住院 12 次,门诊复诊 20 余次,几乎倾家荡产,小覃也因此而失业……于是向王可求助。王可向小覃曾住过的多家医院寻求帮助,并拿到了所有的病历资料。在查阅资料后,他认为很可能存在一个潜在基础疾病,造成自身免疫力低下,最终导致反复肺部感染,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在听说小覃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检查费用后,他毫不犹豫为其垫付了相关的检测费用。随后,基因检测结果回报,证实了王可的猜想——小覃患上的是 X 连锁慢性肉芽肿病。这是国内首个成人型 X 连锁慢性肉芽肿病。在明确诊断后,团队给予调整抗感染方案,小覃病情明显缓解,近两年病情再无复发。
2024 年初,广西一名 50 岁的刘阿姨因一年内四次感染新冠病毒,多次在外院住院无好转而求助王可。王可发现,该患者的 CD4/CD8 水平倒置,B 淋巴细胞为 0,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 水平明显降低,胸部 CT 提示两肺感染。王可在仔细询问病史中敏锐地抓住了蛛丝马迹。刘阿姨说,她曾有 AB 型胸腺瘤切除史,半年来还曾患扁平苔藓、鼻窦炎,经常腹泻。王可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联系在一起,最终确诊是 Goods 综合征合并慢性活动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国内首例)。团队给予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并顺利出院。
除了临床诊治病人,王可还对引起肺部/胸膜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深入研究。在四个国自然基金和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的资助下,王可于 2020 年首次在国际上观察到细菌能够在宿主胸腔形内成生物被膜(Biofilm)的现象,打破了胸膜感染领域持续 20 年之久的「尚无定论」的僵局。因此,在 2020 年欧洲呼吸年会上,以「late breaking abstract(最新重磅摘要)」获得口头报告+壁报的资格。从 2020 年至今,他还在多个国际会议进行英文口头报告/壁报交流 14 人次。
就这样,王可二十年如一日地在呼吸领域持之以恒地耕耘着,未来,还将继续攀登医学高峰,为更多临床患者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