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一附院人前赴后继,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书写了一部悬壶济世的传奇,其中就有这么一批人,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但仍坚守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感动着你我他,滋润着医学这片神圣沃土。
他们,就是医院的返聘专家们,尽管年岁渐长,脚步渐缓,但总能看到他们鞠躬尽瘁的身影频频,感受到他们老骥伏枥的心意切切。刘唐威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勤学不辍,在学习中磨炼内功
1962 年,刘唐威入学广西医学院 (现广西医科大学) 。面临毕业分配时,志愿表一栏应填什么?在那特殊的年代,刘唐威郑重地写上了:「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就这样,他被分配到黔桂边陲的环江,广西边远山区极贫困县。
1968 年 10 月,揣着毕业分配证,背着简单铺盖和全部课本,他从南宁出发,辗转几天,来到了黔桂边陲的环江,一个广西边远山区极贫困县。
期间,刘唐威和村民们「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了春耕插秧,「双抢」 割禾,脸朝黄土背朝天。
1971 年春,再次面临分配,刘唐威没能像他希望的那样,被分到一个通班车的卫生院,而是被分派到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五七」农校卫生室任一名校医。学校只有两个班,70 名学生,6 名老师。他面对是给学生擦红汞碘酒,为老师发几片「 APC」。
毕业已经 4 年,不少同学都独当一面,有的是当地名医了,更有人能回母校进修深造。而他连处方都没开过一张。「我还能成为医生吗?」刘唐威每时每刻在想。
有一天,几名学生抬来一位右手软瘫的同学拥进到卫生室,「老师,有人跌断骨啦!」刘唐威在大学是读了 4 年医学理论,没有参加过生产实习,几年来「最大本事」是打肌肉针,涂红汞擦碘酒,没有接触过任何外科类病人。
学校离县城七十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路过,这时天已经漆黑没办法送到县城了。学生吊着不能动弹的右手,痛得流着冷汗。但卫生室只有几捆绷带,连夹板都没有。这可怎么办?
刘唐威急忙从从纸箱找出从学校带来的《外科学》不断翻看,对着书本细致检查。「患者没有骨折,只是右肩关节脱臼!」于是他按书上所说,用 Hippocrates 法进行徒手复位。用脚蹬着学生右侧腋窝,双手拉着前臂逐渐增加牵引力,轻柔旋转上臂。只听到咔嗒一声复位成功!
肩关节脱位复位对于外科医生是举手之劳,但在 50 年前边远山区农村小小卫生室,这一成功救治对这些从没去过县城的农村学生来说,刘校医就应喻为「神医」啦!
初次告捷,让刘唐威从中尝到读书甜头。读书不是无用,就是有用!为了扩充知识,他自掏腰包到邮局订阅了《中华医学杂志》《新医学》《新中医药学杂志》《新中医》等医学杂志。县书店每到一本医学书籍他都坐班车去购买,每次总要花费十元八元。当时,这些钱相当于不少人的半个月工资。邮政工作人员笑他,「县医院都没你订这么多书,真是全县最阔气订户!」
「阔气」让他扩充眼界。刘唐威还把从下乡收集到「 一根针、一把草」能治病、治好病的体会收集总结,用统计学处理,撰写论文和经验总结文章,试投到国家级和大城市的杂志社。结果《中华医学杂志》《新中医药学杂志》《新中医》《广西医学》分别刊登了 5 篇论著和病例报告。这在当时环江县卫生系统是从未有过的事。
主动请缨,牵头创建急诊科
1968 年初,刘唐威随钦州军分区组织的巡回医疗队来到灵山县太平公社宋太大队。一天一阵急促电话钤声响起,电话里说,「村里有个村民被雷击中,你们马上来救?」解放军领队一声令下,刘唐威骑上自行车驼上药厢赶去事故现场。崎岖不平田间道路,刘唐威骑了一个小时,下车一看躺在地上的患者瞳孔散大,早就没了心跳呼吸。「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也要用百分之百力量抢救!」30 多分钟过去了,年轻的村民没能救回来。此事给刘唐威触动很大......
转眼到了 1981 年,已是钦州地区医院一名主治医生的刘唐威,有一天经过医院门诊,看到正在药房取药的一位患者呕吐后倒在地上。他急忙走过去,只见患者抽搐几下呼吸马上停止。
他二话不说马上给患者作心脏按压,又呼叫同事做人工呼吸。心电图显示为心室颤动。他们轮流做按压和挤呼吸球囊,又请求帮手从几百多米远的病房抬来除颤仪。时间过了 62 分钟,用 300 瓦/秒电击心脏,心电示波为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再经用一系列药物,呼吸逐渐恢复。又过了几分钟,窦性心律恢复,患者得救了。他在病房整整守了一夜,这位昏迷 20 多个小时患者清醒了!患者抢救成功让刘唐威认识到:「猝死患者能抢在黄金时间实施正确心肺复苏可以抢救成功的。」
这两件事,也让他深刻明白争取到「黄金 5 分钟」,一个生命就能救活!也由此,他的心中有了一个「急诊梦」。那一年,他回到广西医学院附院工作。
1984 年,国家卫生部下发《医院急诊科 (室) 建设方案 (试行)》,要求县级以上的医院必须成立急诊科。当时广西医学院附院只有急诊室,医生由内外科医师抽调轮转。时任医教科长的刘唐威持着文件向院长汇报要筹备建立急诊科。
由谁来领导和组建?谁敢吃这个「螃蟹」?
任过大内科总住院医生的他,能体会到急诊科是体现医院应急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窗口。急救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病人预后。刘唐威主动请缨,自荐任急诊科主任。
都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建科,床位混乱、管理错乱、制度不全、岗位职责不清等状况亟需解决。刘唐威「撸起袖子」,凭借多年在基层和一线工作中磨练出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大胆改革,整清工作思路,制定各项措施,将原来一系列无序现状整顿得井井有条。经过一番艰辛和急诊科同仁的共同努力,建立了完善的急诊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家庭急救联网中心,还建立了广西第一个急诊 ICU。
一名 80 高龄老教授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由于得以及时静脉溶栓和在 ICU 里系统监护,仅住一周痊愈出院。随后他带领硕士研究生在急诊科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用 Swan-Ganz 导管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研究论文在急诊医学杂志 (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笫 1 卷笫 1 期刊登;进行主动脉根部注入蛇毒溶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温差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等研究,分别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和广西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共五项。
刘唐威在急诊科一待就是九年,抢救过许多心血管重急症病人。1990 年解放军战士在青山救火,大批战士一氧化碳中毒送到急诊科,他带领全科医生护士全力抢救,18 名战士痊愈出院,获南宁市政府通令嘉奖;1986 年中华急诊医学会成立,他连续担任五届全国委员;广西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1-3 届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一、二届编委;2019 年获评广西急诊医学终身成就奖,实现他的急诊 「梦」。
再吹冲锋号,从急症转攻慢性病
2005 年,刘唐威退下行政一线工作返聘回医院。他意识到高血压已是全球因病死亡第一杀手,要注重高血压防治研究。他向医院申请成立高血压病区,主动挑起业务重担。
2005 年 12 月,高血压病区成立,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广西首家高血压专科病房。经过近 20 年不断发展,高血压病区逐步成为以高血压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优势病种为主的心血管内科专科病房。继发性高血压筛查介入治疗团队目前开展的肾上腺静脉采血(AVS)和经皮超选择肾上腺动脉栓塞术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高血压病因筛查和规范管理技术在区内领先。
作为领头人,他带领团队参加国家第五次高血压普查,参编高血压学科丛书、诊疗规范,深入到隆林、田林、三江、环江等十多个边远县和基层单位科普宣传和免费义诊。在高血压领域,他是首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暨医疗保险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刘唐威总会认真对待,解惑答疑,安排诊治。在病房、在医生办公室常常能看到他与病人亲切交流的身影,有的患者因病多方辗转,治疗效果却不太好,刘唐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为其制定最经济、疗效最好的诊疗方案。
刘唐威也十分乐意传道受业,把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莘莘学子。他所带的学生既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还有本科生、进修生。几十年了,所教过的学生,连他自己都数不清。
「老师前两年做了双膝置换术,虽然走路很慢,但每天都还是坚持上岗,坚持带着学生查房,风雨无阻。」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黄荣杰说。
刘唐威常常对年轻医生说:「要有真本领,病人把生命都嘱托给了医生,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负责,一点都不能含糊!」
「医海无境屡薄冰,勤爱铄诚获真经。」几十年如一日,刘唐威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永不停步,心里牵挂的永远是患者,总是想着如何为患者减轻疾苦。精湛的技术、敬业的精神也赢得了患者、同道、学生们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