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 90 次/分,血氧饱和度 99%,有创血压 148/53 mmHg,体温 36.1℃……
在重症医学科病房里,患者因为身患重症、危重症大多无法「说话」,只能一直静卧接受治疗,各种监护仪器显示的数值让医护人员能随时「看见」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仪器上闪烁的数据「传达」着重症患者脆弱的生命律动和生命支持治疗的进展成效。
如果说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持久战阵地,那么重症医学科无疑是挽救合并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生命的主战场、争分夺秒与死神展开「拉据战」的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第一波重症患者高峰来临的新形势和「保健康 防重症 降病亡」的新任务,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这场渡峰转段、抢救重症的大战大考中坚守岗位、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使命担当,不断筑牢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
排兵布阵 「四集中一分层统筹」降低重症病死率
「重症医学科病区患者平均年龄 65.25 岁,最高年龄 98 岁。」
高龄、基础病多,病情进展快,插管率高达约 80%,床旁血透、更高级的生命支持(呼吸循环支持的 ECMO)……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并新冠感染重症救治组和培训组组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汤展宏主任医师说,目前入住 ICU 的重症患者的 Apache-ll(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有 30 多分,医学上评分超过 15 分已经很高。
从转入 ICU 到转出 ICU,少则 3 周多则至少 2 个月。「从病人收治的严重程度,病种、病情变化及器官支持技术的复杂性和高级性来看,重症医学科都无疑是合并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
「心肌、心血管、心脏传导系统……」「酸中毒、低血糖……」1 月 10 日上午 10 时,在重症医学科医生办公室,汤展宏和团队骨干成员系统分析研判当前重症患者救治的形势,商讨救治方案和解决对策。
为了应对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的变化和挑战,重症医学科从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作出了科学坚定的回答——坚持「四集中一分层统筹」原则进行排兵布阵:集中管理、集中专家、集中救治、集中调配设备设施和统筹救治资源分层收治,实现重症救治资源利用最大化,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到最低。
「危重了转进来,好转了就出去。」汤展宏介绍,重症病人实施集中管理,尽早应收尽收;集中专家和集中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成立医院重症新冠救治专家小组,以重症医学科为平台,联合呼吸、心内、消化、感染、药学等多学科专家联合查房每天进 MDT;集中调配设备设施满足临床救治。
统筹救治资源:在重症资源紧缺情况下,把患者分为「轻—中—重」三层,并与转换 ICU(收治中度患者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及临时改造为呼吸危重症医学科第四至第十三病区的收治轻症患者的病区)建立分层收治并互转机制。
目前这个模式运转顺畅,危重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转入综合 ICU(重症医学科),综合 ICU 改善的病人转入转换 ICU,「由不同优势专长的学科分层对接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提高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把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把患者病死率降到最低点。」汤展宏说。
战斗堡垒 发挥重症救治先锋队、突击队作用
宏观调配重症资源,强化救治能力的同时,如何做到有效互转?还与派驻各转换 ICU 病区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密不可分。
12 月底,医院紧急抽调重症医学科专家加入临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危重症救治团队。拥有 121 名医护人员的重症医学科,派出 15 名医护人员支援其他各重症病区,为全院医护人员提供重症专项培训,让储备补给的医护人员快速形成应急救治的战斗力。
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胡军涛副主任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挂帅,负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危重型患者救治工作,并组织加强病区内指导培训。
「管道都是通用的,有创无创等各种模式可以选择……」为了培训临时病区储备医护人员快速提高重症处置救治意识和能力,刚到受援病区,胡军涛就讲授了的《机械通气》专题讲座,并手把手带教所支援病区的医护人员学会使用重症救治的「神器」——呼吸机。
他同时不忘使命,与党支部支委一起加强支部党建带团建、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优势,组建青年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增强本病区和受援病区的重症处置救治能力。
「患者应该升级呼吸支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1 月 11 日上午,他参加了驻点支援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医护同事交班、联合查房,为 1 位可能恶化的合并重症新冠患者给予重症医学科专业的治疗指导意见和精准干预。
接力奋战 为了重症患者的一线生机拼尽全力
「老爷爷/老奶奶,早上好!我们来看您了。」这样的问候是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给重症患者最温暖而有力量的唤醒和治疗。1 月 10 日一早,从 1 床到 12 床,重症医学科温汉春副主任带队查房,详细观察、听诊,询问病情和治疗史、给出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和意见,一次次为合并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带来信心和希望。
「我们这现在没床了,可以发病例资料来我看看,实在需要我就去!」1 月 10 日中午,刚查完房的温汉春匆匆吃了口午饭就开始上线会诊一位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患者。下午 2 点,温汉春还要赶去武鸣会诊 1 位重症病人……
一边是各地急待救治的重症患者,一边是经验丰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中午,她又不得休息了。
接电话、看资料、视频会诊、指导一线医师……作为广西急危重症救治中心,除了日常的科内诊治工作,重症医学科还承担着自治区上级单位指派的各种巡查指导任务、承接其他兄弟医院的会诊请求,并接受国家上级单位专家组的指导。
三周前,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重症医学科陆续有医护人员们阳了,有的甚至顶着 40℃ 的高烧值夜班,靠当时仅存的 1 片布洛芬熬过了一个艰难的夜晚。护士覃何芳是一名中共党员,一度出现高热惊厥,但稍微好转的她毅然带病上班……「轻症不下火线」——他们舍小我、为大家,一如既往坚守在患者身边,守护患者生命安全。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这场「保健康,防重症」的持久战大作战中,护理队伍的暖心照护对渡峰转段的重症救治同样功不可没。「除了呼吸机支持,还有 CRRT(血透治疗)、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俯卧位治疗等,护理团队都能得心应手,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安全高效贴心的护理服务。」重症医学科钟博华护士长介绍说。
此外,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还大力支援全院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调配护理骨干到呼一、呼三、中医科等其他科室支援帮扶、承担护理应急救治队钉钉线上培训、拍摄教学培训视频、科室实地现场培训等多种培训任务。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利用周会、例会、晨会积极动员,加强重症护理培训、发挥重症医学科护士在重症患者转运救治、分层救治中的优势作用。」重症医学科黄德斌护士长介绍。
曙光就在前方 守护重症患者「生命之门」
从去年 12 月 30 日急诊收治判定分级,先后入住临时改造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病区的胸外科病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科病区:56 岁的李大哥(化名)从「阳了」到入住 ICU,病程进展之快,可谓是「一波三折」。之前做过肾移植的他,感染新冠后很快转化为新冠危重型患者,不得不用上 ECMO(体外膜肺氧合)。
「上了 ECMO,转运是比较复杂的,对保障条件要求高,哪个管路一旦脱落就是致命的。」重症医学科陈朝彦副主任介绍道。1 月 8 日,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航和患者家属陪人的陪同照料下,李大哥(化名)得以在预定时间内到门诊放射学科顺利完成 CT 检查返回 ICU。
和普通病房不同,ICU 的重症患者去做一次 CT 检查,因患者病情危重,外出转运需要携带输液泵、微量泵、呼吸机,甚至 ECMO,往往要至少 6 个人护送,协助转运、过床、监测和保障,每一次均有核查清单,做好人员、物品、设备、路线等充分准备,转运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确保按时完成检查安全送回 ICU。
1 月 10 日上午 8 点的早交班上,李大哥(化名)的 CT 检查结果及时出现在了交班室的投屏上,成为重症医学科、药学部、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医护专家会诊讨论疑难病例的重要资料,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经过近 10 天的全力救治,目前各项指标好转,但仍需进一步救治和观察。
从「汉无恙 春归来」到「保健康 防重症 降病亡」,弹指一挥间,抗疫已三年,为打赢这场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和持久战,重症医学科和全院其他科室部门的医务人员一道,白衣执甲,守护重症患者的「生命之门」,在救死扶伤的战疫上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在医心为民的坚守中收获了催人泪下的感动。
我们相信,寒冬已过,暖春必来,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