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1-18
原创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重症医学科(ICU)是与死神对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是这里的「家常便饭」。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01 在新年里获得新生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是多少?血压多少?」「高流量吸氧呼吸支持准备!」「建立中心静脉置管!」……

今年 71 岁的王爹爹家住孝感,曾一度生命垂危的他连夜转入中南医院 ICU 抢救。经过一系列的紧急抢救和医护不分昼夜的守护,王爹爹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一晚下来,大家几乎没有合过眼,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医护们终于舒了口气。「这就是我们 ICU 工作的常态。」管床医生蔡书翰,曾参加过雷神山医院和援沪抗疫工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经过 ICU 团队不分白昼黑夜地一周左右的守护治疗,王爹爹顺利拔管。查房时,当蔡书翰看到爹爹眼角带泪,他走上前握住患者的手,轻声安慰道:「爹爹,不要害怕,我们一直都陪着你。」1 月 9 日,王爹爹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最近一个星期开始,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压力逐渐在减轻。」蔡书翰表示,在重症监护室,许多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或者直接出院,他们和王爹爹一样,在 2023 年的新年里重获新生。

02 危重症救治能力拉满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伊始,为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重症医学科第一时间牵头将医院 7 号楼 5 楼改造为重症监护室,争分夺秒强化 ICU 病床配备。

并积极做好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编组调配,确保医疗力量随时投入救治工作,增强全院后备 ICU 力量。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所有人都是怀揣信念坚持,因为多收一位患者,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护士长马晶表示。「我们大家还收到了医院发的防疫健康包和慰问信,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大家再累也能咬牙坚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重症医学科开放 4 个病区收治应对新冠重症收治高峰

03 驰援基层 当之无愧的医疗特种兵

「患者呼吸困难 10 余天,气管插管后呼吸仍难以维持,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请求 ECMO 团队支援!」「收到,马上出发!」

1 月 11 日,当接到来自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医院的出诊支援请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 ECMO 党员先锋队迅速集结,赶赴目的地。进行相关检查后,队员们默契配合,穿刺、机器预冲上机、管道的连接……各种复杂的创作一气呵成,在 ECMO 的支持下,患者不堪重负的肺部得到了休息,当天夜里被成功转运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ICU 病房进一步治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这是 1 月 11 日夜晚发生的一幕。

从咸宁市中心医院,到黄石市中心医院,到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到随州市中心医院,再到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早上九点半出门一直到 12 日凌晨三点,ECMO 党员先锋队兵分多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希望我们做的可以换来更多远离死亡的生命,可拯救那些濒临破碎的家庭!」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饶歆在朋友圈中写道。

三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中南医院重症团队建立了湖北省首批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在湖北省最早开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早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成功救治患者,同时转战武汉市七医院及雷神山医院,搭建三个 ICU 隔离病区,48 张病床,共收治了 180 多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是湖北省单一团队中收治危重症病人数最多的团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2021 年全国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彭志勇教授位居全国第一位;重症医学科在 2021 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位列该专业全国第三名,在复旦排行榜 2021 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重症医学专业综合排行榜和专业声誉排行榜中均位列全国第十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冬将尽,春可期

「作为一名从事重症医学三十余年的医生,我觉得医生这份职业非常光荣,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当我们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为我的职业而自豪!」重症医学科主任、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彭志勇说。

冬将尽,春可期,静待黎明曙光,早日疫散花开!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