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疗发展大形势背景下中医院发展机遇与发展方向

中医作为国粹,近些年除了传承,也走出国门,逐渐变成享誉世界的特有的传统医学与文化体系。


上海市中医医院作为一所中医特色浓厚、临床科室齐全、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在建院的 65 年间,成功有效的将中医和现代医学完美融合,将现代医学作为中医发展的助推剂,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医发展道路。


医院走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如何权衡中医和现代医学?上海市中医医院陆院长在 2019 中国医院发展大会(CHDC)上与丁香园分享她的观点。


陆院长2.jpg


丁香园:发展过程中的目标一致性和发展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请问陆院长,上海市中医医院在发展的时候,是秉承什么核心理念呢?


陆院长:我们建院到现在始终秉承一个核心理念:坚持传承和创新,坚定不移的走中医发展之路。


● 传承:医院发展的根基,要把我们传统的优势和特色秉承下来;

● 创新:医院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医发展之路必须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医,必须要和人民需求、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结合,从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效治愈患者疾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


(1)必须是现代化中医:要充分的接纳与应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理念、方法等等;


(2)必须要跟大形势背景紧密结合:在大背景下,找到一条可以保持优势、保持传统的道路,借力于现代医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最终目标。


丁香园:上海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医院是如何定位的自己的特色品牌?如何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陆院长:上海的医疗是全国领先的,上海医疗的定位是要做亚洲的医学中心,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如果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全国乃至国际上要体现自己的功能,那么就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基于品牌定位确认医院的发展方向。


我们所有的品牌建设及核心竞争力都要围绕中医特色与优势:


1. 中医的传承:


传承中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传承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经验、医学人文思想。上海市中医医院在上海有一个独立的门诊部即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诊所创立于 1969 年,是由当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亲自题词揭牌。到今天,诊所已经先后云集了包括国家级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省市级名中医在内的名医专家近 80 位。通过这些名老中医专家的出诊、带教,来传播中医的文化,塑造中医院的品牌。


2. 学科和人才的建设:


从学科来讲,医院注重打造强势学科品牌,例如儿科、神志病科、脑病科、肿瘤等等,将一些科室打造成是国家级的重点专科、学科。


从人才来讲,学科建设就是最好地带动人才发展的基石,同时加入医院的文化建设,从而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帮助医院树立品牌。


丁香园:人才规划是医院发展的基石,那医院如何规划人才培养和建设?


陆院长:


(1)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中医特色非常鲜明的,即标志非常凸显的一家医院,但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医院的整体规模、服务体量目前也受到一些制约,但高效率的运行结果,靠的就是优质的中医人才,所以医院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


(2)人才建设一定是要通过引和育的结合


如果你的人才全靠外部引进会带来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人员稳定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内生动力的激化是否充分,而起到你最初预想的这种效果的问题。这就跟「翻烧饼翻牌子」一样。


同样,如果你的人才全靠自我培养,那么可能会出现基础薄弱,人才的视野理念、眼界不够的问题,在整个人才建设的环节中,成才的建设也比较缓慢,有时也缺少了引领的力量。


「引」可以给「育」已更快速的成长,起到了带动的作用,「育」可以给「引」以内生动力,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所以人才建设一定是要引和育来结合。


上海市中医医院的人才建设方法和规划:


(1)建立师承模式,加速临床人才的培养


我们医院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门诊量非常高,与西医医院大规模床位促进了大规模的几千张床位几百万门诊量不同,我们中医院只有 400 张床位的规模,门诊体量现在已经达到了 200 多万。


这个特点和中医本身学科特点有关:医院需要医生长时间坐诊,需要大量门诊量支撑。所以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沉得下心来做中医,一个一个做诊疗的这样的一批人员。


所以医院在新的年轻一代的中医人才的培养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比如依托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的优势与平台,引入老中医专家作为我们的师承导师,建立一种师承的培养模式,利用名老中医的带教,建立一对一、一对多模式,来带我们自己的、年轻的一些临床型中医人员作为我们的后续力量,从而加快人才培养。


(2)工作站模式团队人才培养


我们通过建立工作站,请名老中医带着他的团队或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再共同建立一个学术团队,从而推动临床及临床科技创新的发展。


(3)科研创新人才培养


我们也正在加速建设院级实验室、实验平台等,包括引进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技术人员或者专业性的研究人员,通过他们和我们现有学科尤其重点发展学科的优势结合,利用他们的自身方向进行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从而提升我们的中医中药的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


(4)中西医融会贯通


除了本身中医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我们的西医的基本功。


比如我是中医出身,我的老师们也都是名中医,我在他们身上和自己的成长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出色中医,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西医基本功。


我们通过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临床知识和熟练地临床应变能力,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在中医药临床上进行灵活的融会贯通,更充分的利用好。


所以我要求我们的所有新入职的人员及年轻医生,都必须到一流的西医医院去进修去培养,去学习西医的基础知识和西医高强度的服务状态,在强压力、快节奏、大量知识汇集的状态下,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是很有利的,这大约需要 2-3 年的时间。


(5)分层次培养:育苗计划


人才到一定年纪以后,我们要强化他们的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进入我们传承的一些队伍当中。这需要一定的分类,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分层次的培养:高学历的、重点学科方向的、人才基础较好的,将进入我们视野进行重点培养。而又比如一些高学历的研究生进来后,我们把他们送到国外先进的实验室,让他去掌握一些实验的技术方法,回来用于我们的中医中药的科技创新当中。


丁香园:由于医院自身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因此以上海市中医医院为首,成立了静安联合体。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起到的怎样的促进作用?


陆院长:医疗联合体的建设是根据国家的需求和要求,应该说,包括西医在内,成立联合医疗、开展对外协作项目的初衷都是为了推动应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例如之前提出的「1+1+1」纵向模式(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然除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外,成立医疗联合体也更是对医院品牌的拓展、品牌影响力的延伸。我们投入很多的资源到二级医院,到社区服务中心。虽然这造成了医疗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但是它也是个平台,将影响力进行拓展及延伸。


医院从 2012 年成立闸北中医医联体(后因行政区属的重新整合变更为静安联合体)是较早成立的一个以中医为主线切入的纵向的中医医联体模式。开始是希望通过医联体模式来辐射到二级中医院,到现在已是全覆盖了静安区 15 家社区服务中心。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医患几方共赢结果。


(1)社会公益/社会责任


作为市属的三甲公立医院,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有这样的社会性行为:对地区整体中医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对于二级或社区中医院业务能力提升、科室建设做贡献,从而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同时也是对中医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上海中医药管理局(原名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对我们的这种行为也是非常认可的。我们也曾在上海市中医工作会议上去分享我们的经验。


(2)医院自身发展


医联体的成立拓宽了医院的品牌的影响力;强化了医院的品牌建设:通过 15 家社区病人的转诊,强化了医院的品牌建设,让患者更清楚的了解医院的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医院,能看什么病?医院的优势在哪里? 


(3)优势复制,强强联合


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这个模式不断的复制,我们目前也在建立一些专科的联合体,逐步向专科联合体上延展。


例如医院的血液科和瑞金医院的血液科建立了血液联合体(目前血液联合体利用瑞金医院的学科品牌影响,在国现在已经牵起了大概将近 50 家左右的全国范围的血液专科),一方面是帮助中医实现创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促进中西医协同;一方面也是对我们医院的发展和科室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增强了自身学科的影响力。


医院的儿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科临床诊疗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医院康复和上海市第四康复医学院也建立合作关系。


医院通过这样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推进了中西协同工作,响应与贯彻了国家的号召。


丁香园:陆院长从事中医工作 20 余年,如今您成为了一个教授、博导、知名专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可以分享的吗?


陆院长:要充满激情的去爱生活和爱事业。我觉得爱生活会使你对人有一种亲和力,它会使你爱自己的病人、爱你的员工,去和他们很好的相处,保持一种非常豁达的心情去共同发展。我一直讲我是医生,也是管理者,我的事业就是血液专业与医院管理,我爱我的事业。血液病多属于疑难重症,那时候很少医生能够坚持下来做血液专业,因为很难,工作辛苦、待遇低,成就感也不强。现在由于血液病的发病率增加,各个医院都加强了对这个学科专业的重视度,工作顺畅多了。


我在自己导师的指引下,20 年一步一步走过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信任我,对这个专业也越来越喜欢。


尤其是现在,我们和西医同道之间的交流非常畅通,他们对中医的这种信任度,甚至于依赖度,让我觉得更有价值感。


而作为管理来讲,工作更多的就是一种奉献,在这条路上你需要付出很多,有一位资深的医疗管理专家曾说过一句戏话:「有些时候你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只是一个狗屁糟糟的小事情。」刚才邵逸夫医院院长演讲说到的那个小故事:70 多岁的美国老院长为了教清洁工如何清理一平方米的地面,拿块手绢趴在地上去做示范。这样一个可能是医学专家,有非常专业的能力,但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去教清洁工擦地。我认为在管理当中它是很有意义的。这就是奉献、爱和敬业,它在整个医院管理者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强的,是一种精神。


当然,你奉献爱、付出爱,也必然会获得回报,这份回报可能换来你团队成员对你的认可,哪怕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团队,他们依旧会怀念和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