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8-26
原创

警惕:癌症治疗,很可能毁于这些「头一次」

很多时候,癌症治疗就像一支开弓便没法回头的箭。许许多多「头一次」的选择一旦错了,就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痛失根治癌症的机会,这是后面再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希望本文

很多时候,癌症治疗就像一支开弓便没法回头的箭。许许多多「头一次」的选择一旦错了,就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痛失根治癌症的机会,这是后面再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希望本文能对那些正处于重要「头一次」时期的患者或家属有所帮助。

「头一次」手术

如果不幸检出癌症,但尚处于早期,则仍有手术机会,患者也有很大机会得以治愈。但如果在这个重要节点出现问题,则患者很可能遭遇到不可逆的损失。

此阶段,主要有三个坑是很多患者会遇到的。

坑 1:未明确病理,切了再说

未明确病理便直接手术,主要风险在于:如果医生判断失误,把晚期癌症误判为早期强行手术,则可能导致肿瘤大幅进展!

曾有一位患者,60 岁左右,在医院确诊为肺癌后,去找了自己关系很好的一位外科专家。专家通过简单的读片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判定老朋友仍处于早期,于是干脆的安排了手术。

手术很成功,患者也很开心,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患者出现全身转移,肿瘤大幅进展。后来证实,这位患者在术前已经发生了远端转移,并不适合手术。

坑 2:不管有无必要,切了再说

这个观点在乳腺癌中尤为常见,因为很多人认为,切得越多,就越不容易出现复发转移。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观点,中国和美国在乳腺癌保乳手术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据 2009 年发表在《癌症外科年鉴》上的数据,美国的乳腺癌保乳率达到 64%;而据 BMC-cancer 发表的 1999-2008 年《中国乳腺癌回顾性临床留学病学研究》,中国的乳腺癌保乳率仅为 5.5%。

保乳率相差 10 倍,而结果却是:美国的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更高!这值得我们深思:真的是切得越多越安全吗?

荷兰一项 3 万人的研究表明,保乳患者不仅没有更高的复发、转移风险,预后反而更好,而且这些患者还避免了乳房全切产生的大量心理和生理双重伤害。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亦证实,关于小肿瘤(≤2 cm,T1 期)的乳腺癌手术,保乳与全切的疗效一样,生活质量更好。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随访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个看法:保乳术后放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乳房根治术相同。因此,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如果适合保乳条件,是完全没必要「一刀切」的。

此外,乳腺手术的淋巴清扫也值得关注。北京的数据显示,乳腺癌手术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接受了腋窝淋巴结清扫,但术后病理显示,这些患者中一半以上并无淋巴结转移。

这意味着,很多乳腺癌患者其实并没有必要承受因淋巴清扫治疗——而这可能造成水肿等一系列并发症。

警惕:癌症治疗,很可能毁于这些「头一次」
因淋巴清扫造成的上肢水肿

其实,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式,可以确定淋巴结是否有癌细胞,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清扫。

坑 3:「能保住命就不错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很多时候,手术的一刀下去,会让患者从此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比如说,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问题。

目前,对癌症患者的生育权利并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时候,医生一句「能保住命就不错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往往就断送了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当妈妈的机会。

但在美国医院,女性患者如果将要接受可能影响生育的治疗,医生团队会主动提出关于生育保护的相关建议,比如建议患者考虑在治疗开始前,先行冷冻自己的卵子等。

因此在进行可能影响到自己生育能力的治疗前,请务必和医生详细咨询与沟通,问清楚自己是否还有机会保住生育能力。

类似的情况同样也会出现在儿童肿瘤的保眼、保肢等,以及肠癌手术中的保肛问题上。总之,多问几家医院或几位专家,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咨询国外知名医院,而不是轻易认命。

「头一次」用药

很多患者在检出癌症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不能通过手术根治,而需要通过药物来延长生存期。(当然药物治疗也存在治愈可能)

理论上讲,头一次用药其实并不需要患者太操心。因为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药,早已在癌症治疗指南上写明,即便有改动和更新,也会很快同步到医生的知识库里。

但在实操层面上,很多患者依然为一开始该用什么药而苦恼。

这里也有三个常见的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坑 1:「选新药,肯定比老药好」

在精准医疗时代,人类对抗癌症,已有了诸多药物武器。从传统的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现在很火的免疫治疗。因此也就有了「新药」与「老药」之分。

新药一般是指靶向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 等)这些药物,而老药自然是指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很多患者会不断要求医生给自己上前沿的新药,对老药不感兴趣。

但老药不好,新药好,这可未必正确。

患者治疗,不是要评估哪种药更先进、科技含量更高,而是用来救命的。任何抗癌药物,只要适合当前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耐受、能够控制肿瘤进展,那就毫无疑问是好药。

比如某位肺癌患者,当前正在用 EGFR 一代靶向药易瑞沙,病情稳定。当他看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O 药(纳武单抗)上市了,于是想要停掉「老药」易瑞沙,转为免疫治疗。这样的选择就极度危险。因为免疫治疗并不适合这位患者的状况,很可能因为药物无效导致病情进展。

坑 2:「好药必须留到最后救命」

还是以肺癌为例,有人认为即使测出基因突变,患者也可以先化疗维持,直到耐药了再换泰瑞莎等靶向药「救急」,这样收益才能更大化。

但这种方式的风险有二:

其一是化疗后,可能出现原有基因再次突变,导致原本可用的靶向药无效,或者有效性降低。

其二是当患者病情进展到晚期后,可能在肿瘤之外,新添诸多其他的问题,单一的靶向药即使能控制肿瘤,但却无法解决其他问题,在更为复杂的疾病环境下,靶向药未必能像之前阶段给予患者更大的收益。

当然,如果已经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化疗,且当前病情控制得很好,那么不必急着换新药好药,尽可能地榨干当前有效疗法的价值,才是癌症患者生存期更大化的好方法。

至于新旧靶向药的选择,建议参考新的指南,典型的代表就是对于有对应 EGFR 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一线用药推荐 9291(泰瑞莎),而不是先吃一代,再吃二代,最后再吃三代药。

这种方案已经被欧美、日本等各国认可,因为这样做生存期并不比一代到三代贯序用药差,副作用相对还更小。

坑 3:轻易换药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刚刚检出肺癌晚期的患者李先生,因具有 EGFR 突变,故开始服用易瑞沙进行靶向治疗。然而一个月后,医院的检查显示肿瘤有所增大,故医生判定靶向药基本无效,建议开始化疗。

后来李先生通过盛诺一家前往美国波士顿的哈佛附属医院,接受了一系列检查,也包括基因检测。哈佛医生根据两次报告的突变频率变化等因素判断,很可能药物已经起效,建议李先生继续服用易瑞沙。

三周后,李先生病情得到缓解,左肺近 2 厘米的病灶消失,原本的胸水也基本消失。

除了上面这种「假无效」,更多时候,患者不可避免的需要面临「真耐药」的境况。

比如说已经吃了很久靶向药,但某一次复查突然发现病灶有所增大,这表明可能已经出现耐药。此时不要急着立刻换药,而应当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看看是完全耐药还是局部耐药,如果是前者,果断换药避免进一步进展。

但若是后者,则很可能通过遵医嘱继续服药、调整剂量或联合治疗等方式,榨干该药的所有药效,从而提升总体的生存期。

其他更多的「头一次」

当确诊癌症后,头一次听到医生说「没救了,别治了,还能省点钱」时,不要黯然离开放弃治疗。因为如果真的这样信了,就不会有斑点宝宝黄佑康的赴英治疗奇迹。

2016 年 11 月出生的黄佑康,一出生全身就长满了黑斑,当地医院判定为恶性黑色素瘤,并有医生断言他活不过 1 岁。通过众多志愿者、爱心人士和盛诺一家的帮助,孩子成功去了英国的大奥蒙德街医院(GOSH)进行治疗。后来英国医生逆转了国内的癌症诊断,经过一系列手术,小佑康到现在仍然茁壮而顽强地成长着。

当头一次听到有人告诉你「放化疗死得快,我有一种毫无副作用的神奇疗法,能根治癌症」时,请不要相信。因为有太多血淋淋的案例,已经为你指明了道路。

2016 年,90 后演员徐婷因患淋巴瘤不幸去世。据悉,徐婷去世前曾拒绝接受化疗,而选择了刮痧、针灸、拔罐以及吃素等替代疗法。她的妹妹也发文称,姐姐「曾经被那么多骗子给骗到现在才做的化疗」。

其实,徐婷所患的淋巴瘤并非不治之症。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公布的数据,美国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5 年生存率为 71.4%,霍奇金淋巴瘤更是达到 86.6%。

这表示淋巴瘤并非肺癌、肝癌、胰腺癌这类高恶性癌症,通过规范治疗,预后是非常可观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把淋巴癌归为「可以治愈的疾病」。

可这些信息,被耽误徐婷治疗的骗子及其共谋者们,用铺天盖地「放化疗死得快」、「去医院人财两空」之类的谣言给淹没了……

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和耶鲁大学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选择补充、替代疗法治疗癌症的患者,生存率会显著下降,死亡风险更高。

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欧美、日本还是中国,都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替代疗法,一些患者在选择了替代疗法后,竟会放弃医院的正规治疗……

抗癌路上,重要「头一次」还有很多,癌症治疗的道路也注定充满荆棘和坎坷。请记住,很多决定一旦做了便不可逆转,一个好的开局才是走向抗癌胜利的基石。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