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8 月 19 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当我静坐于这方寸书案,细思医道涓涓细流的润物无声,回首往事,自己竟已参禅这医道 20 余年,白衣执甲、杏林中人也逾 15 载。回味其中一二
2021 年 8 月 19 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当我静坐于这方寸书案,细思医道涓涓细流的润物无声,回首往事,自己竟已参禅这医道 20 余年,白衣执甲、杏林中人也逾 15 载。回味其中一二,仅做百里路途歇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湘南小镇的厂矿职工家庭,父亲是个机械工程师,母亲是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父母都从事着「诊断、治疗」工作。
不同的是,父亲给我开启的是冷冰冰的机械世界,周而复始地解决轴承与螺纹等问题;而在母亲的世界里面对的都是各类病患,无论是幼童放肆地撒泼打闹还是垂垂老者低声细语的喉鸣,无论是面对平常日子、伤风感冒,还是风雨欲来,重疾暴恙的患者,母亲均付之于坚毅的眼神、温柔的笑颜、娴熟的技艺、用满腔热情向患友传递着战胜疾病的信心。
退休时,父亲的业绩篆刻成上世纪国企改革公约数,而母亲的微笑却烙在街坊邻居的心底。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于该家庭氛围中的我,在面临志愿选择的时候,不假思索地选择医学专业。不问前途艰辛,但求参悟医道。
平凡如我,既非达官显赫、富甲一方,又非先知圣贤、醍醐灌顶者,如何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以期助人为快乐之本?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无不遇到疑难杂症而焦头烂额,我们时而遭遇急危险重而腹背受敌,我们会为预后不佳的患者担忧,我们也曾因为身处心理、身体危机管控最为薄弱一环,继而心力俱疲、茫然失措……
虽然我们所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病情,我们所做的每一次治疗无不是助人于危难之中,猛药去疴、刮骨疗伤,助力患者平安渡过生命中的劫,开启其人生新征程。我们所付出的均由患者转危为安、面露悦颜而心生喜意、乐见其成。
目前,我是中国(湖南)第 22 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普通队员,在国际疫情跌宕起伏、非洲经济困顿、生存环境恶劣、空气中弥漫着 COVID-19, 埃博拉、疟疾、马尔堡等多重微生物环境威胁的境遇下。
我们全体医疗队员克服水电故障频出、蔬菜米面生活物质短缺等生存条件困难,用医者仁心的大爱、众志成城、迎难而上。
在中塞友好医院的战地上先后抢救:双眼失明 2 月后精心治疗 3 月后再次恢复视力及日常生活的塞国少女,中方驻塞各机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数十名,因感染重症恶性疟疾而陷入昏迷且合并肾功能衰竭、肺功能不全等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数名;急诊手术抢救生命垂危宫外孕妇女及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指导塞方医务工作者救治塞国公民重症新冠肺炎、或不明原因发热、全身感染的各类患者……
我们聚小成多、群策群力,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一次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广开言路、身体力行,躬耕于非洲大地,一把把护送患友,抚慰其颤抖的心灵,鼓励其从容面对挑战。创造了中塞友好医院传染病诊疗「零死亡」、「零伤残」、「零感染」的工作业绩。
岁月静好,冷暖相伴;医者仁心,助力健康。面对错综复杂的境遇,我们不仅按图索骥、追根究底,更加团结如一、励精图治,我们正穷尽智慧为更多、更广泛的全人类筑起病原入侵的防火墙、赠人以数之不尽的「玫瑰」!
重症疟疾患者康复出院(李植源位于左一)
积极救治华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为塞国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辅助呼吸治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