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5-06
原创

怀孕了,要怎样数胎动?

怀孕期间让孕妈、孕爸特别兴奋的第一次有很多。感觉到胎动就是其中一个。这代表着孕妈终于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自己肚子里的小生命的存在,可以直接了解孩子是否安好。怀孕前几个月的茫然无助的感觉彻底结束了。一般来

怀孕期间让孕妈、孕爸特别兴奋的第一次有很多。感觉到胎动就是其中一个。

这代表着孕妈终于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自己肚子里的小生命的存在,可以直接了解孩子是否安好。怀孕前几个月的茫然无助的感觉彻底结束了。

一般来说,大部分初次怀孕的孕妈在 16—20 周之间就可以感受到胎动了。胎动是孕妈妈的一种感觉,不是用手摸出来的。

经产妇最早可以在 3 个月的时候(12 周左右)就可以感觉到胎动。由于此时期胎儿较小,所以胎动的感觉很轻微,不容易感觉到,需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去感受。

所以,一开始不要在白天感觉胎动,外界许多声音、事物会分散注意力。要在夜深人静时,临睡前去感觉——肠管蠕动、冒泡、小鱼在游的感觉。

具体的位置在哪里呢?

在大夫听到胎心的位置附近,会比较容易感觉到胎动。一般来说,在感觉到胎动之后,应该每天都能感觉到,而且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当然,整个孕期都感觉不到胎动的孕妈妈也有,但那是极少数。一时感觉不到胎动也别太着急。坚持每天晚上睡前专心致志去体会,绝大多数孕妈都会感觉到。

那么,大夫建议如何数胎动?

胎动要有规律性。

刚开始感觉到胎动时,胎动一般是没规律的。时多时少,每天也不一样。

此时要做的是,每天睡前,夜深人静的状态下感觉胎动,并回想这一天中胎动的情况。慢慢的,胎动会变得越来越规律。

具体说,就是孩子每天有固定的时间特别喜欢动,一到时间,就动得十分剧烈。胎动开始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胎动的强度基本都是固定的。或者胎儿对于特定的活动,如吃饭,抚摸等反应明显。这都算是胎动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存在,就说明孩子在宫内比较安全。

有的孕妈妈说,我家孩子从早到晚都动,没规律性。其实这也算是孩子的规律性,就是一直动,一旦某一时不动了,就考虑有问题了。

胎动的规律性,一般最晚孕 28—30 周出现,大多数人都可以体会到。如果胎动很有规律,就不用故意去做胎动的计数了。

可能影响胎动规律性的原因

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悲伤、愤怒等。劳累。生活规律(起床、睡眠时间)、工作规律(工作、休息、出差)、饮食规律等都可以造成影响。

有时,住在娘家和住在婆家,胎动的规律都不一样。胎儿是可以感知你的任何情绪变化的。

胎动没规律,或感觉不确切怎么办?

如果胎动没有规律性,或者感觉不确切,那就得数数了。

具体怎么数呢?

首先,每天要选择同一时间段的 2 个小时,要求所选择的时间段胎儿比较喜欢动,同时胎动又不是太剧烈,否则连续不停的胎动无法准确计数次数。一般是饭后半小时左右。

其次,在所选择的 2 小时里,胎动次数不少于 10 次。再次(要点,关键)根据自己的胎动情况计数。

比如,在此时间段,半小时即可数出 10 次胎动,则每天在此时间段都是半小时左右数出 10 次胎动;如果某一天,花费 1 小时的时间才数出 10 次胎动,说明胎动减少了一半,需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一些不再推荐的方法

以前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上常常会写到,自数胎动的方法为每天三次,每次一小时,平均每小时 3-4 次以上算作正常,最新出版的第九版妇产科学教科书已经将此方法删除,不作为标准推荐。

有的数胎动指南提示,胎儿连续活动 5 分钟,算 1 次胎动;还有的孕妈用远程胎心监护仪数胎动。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这些数胎动的方法也并不实用,不准确,对于孩子的宫内状况无法及时准确的加以判断。

一些特殊状况不算胎动,如所谓的「打嗝」。肚子上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很有规律的一下一下的搏动。此种情况不属于胎动,不用记录,与孩子在宫内的状态无关。

数胎动很重要,是每天的必修课

即使羊水少了、脐带绕颈了、胎盘三度钙化了等等,只要胎动规律完好如初,就不用过分担心。

因为,有国外文献研究,所有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的手段中,自觉胎动最敏感,准确率可达 70%,明显高于超声和胎心监护。

胎动是孕妈妈仅有的也是准确且重要的一种自我监测孩子状态的方法。各位孕妈妈,让我们轻松快乐的数胎动吧。

作者简介

怀孕了,要怎样数胎动?

李奎,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李奎医生拥有 20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各种妇产科常见的手术,包括剖宫产、产钳、子宫全切以及腹腔镜手术等,也能够熟练的处理产科各种合并症,如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

李医生对于产程有较好的把握,能够迅速及时地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擅长领域为围产保健、产前诊断、胎儿医学。

先后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胎儿疾病诊断及治疗中心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胎儿医学中心接受了「胎儿医学咨询及治疗」的培训。现为北京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以及北京医学会早产及早产儿分会委员。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