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3-16
原创

武汉日记 |「我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睡一觉……」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那么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是最前线最危险的战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成了守护民众的长城。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下降和治愈人数的上升,我们看到...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那么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是最前线最危险的战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成了守护民众的长城。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下降和治愈人数的上升,我们看到了这场战争胜利的希望。

「大家都在为战' 疫' 的喜讯高兴,我却看到了他们的枯竭……」

唐伟日记:

「我们的团队有一些人睡不好,他们很难睡着,睡着了也会在夜里多次醒来,有时直接睁眼到天明,即使睡着了也经常做噩梦……很多人只要穿隔离服进入方舱,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头昏、恶心的症状,在里面呆上一会就会全身湿透。现在天气渐渐转暖,方舱里面没有空调,我们上班更难受了。部分人员甚至出现了不想上班的想法……」

这是一个护士的求助电话,我告诉她,这是正常现象,伴随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医护人员的心理出现了耗竭期。

刘志宏日记:

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是也有像连续剧里台词说的那样——「时间是最可怕的」。也许正是因为大家已经持续工作近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了,「敏感期」和「恐慌期」已经渡过,但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变得懒散,医护人员食欲不振或睡眠情况变差似乎成了「常态」。全身心的战「疫」,让医护人员们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面对医护人员出现的问题,两位教授没有进行说教,也没有为医护人员「打鸡血」,只是写了一首《接纳歌》,希望用最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医护人员认识、接纳自己的情绪,应对心理上的耗竭期。

「其实,我们也会害怕。」

3 月 10 日下午,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至此武汉市的全部 14 座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两位教授的日记中透出了欣喜,也充满了使命感。

唐伟日记:

倾全国之力,4.2 万医护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今天武汉的最后一家方舱医院「关门大吉」,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想起出发的那一天,当我们坐上飞机时,空姐流着泪和我们说:「希望您们凯旋,我们接您们回来。」

当时疫情严峻,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我还回得来吗?」下了飞机,武汉天河机场空空荡荡,只有我们救援队的身影。看着远处空无一人的大街,有队员默默戴上了两层口罩。我知道,我们并不是全然无畏,只是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战胜了恐惧,我们是来救人的,尽管这可能会赌上我们的生命。

今天我在武汉的第 30 天,学生认为我快回家了,她终于问出了她一直以来的疑问:「老师,为什么您一定要来武汉呢,通过网络手段不也一样可以进行危机干预吗?」

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医生,医生有医生的职责,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做的是危机干预,不面对面干预是没有灵魂的。当疫情过去,春暖花开,我和学生讲课时我该说什么?说我在疫情来临时,坐在家中给武汉有需要的人做了危机干预吗?这样的说辞都不能说服自己,又怎么拿来教导学生?

面对无处不在的病毒,我会害怕,但我一定会来。

刘志宏日记:

今天武汉最后一个方舱医院休舱。方舱医院 2 月 5 日开舱,历时 35 天,收治 7000 多名病员,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上午,我与唐教授一起帮助队里整理医疗物资,搬运、归类、清点,整整忙乎了两个小时。虽然很久没有干「体力活」了,但我心里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这是胜利的前奏。

这次疫情波及面广,相当多的人有居家隔离、患病或经历生死的体验,有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各类救助团队的「抗疫」经历或「事迹」,甚至说这次疫情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重大「创伤性事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广泛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其程度和深度足以影响到人性观、人生观,会对民众的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处事风格等,甚至会影响「社会变革」……

尽管已经休舱,抗疫形势向好,但我与唐教授的工作依然不可怠慢,需要继续稳步推进。

「让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关上手机,关上电脑,好好地睡一觉。」这是唐教授在日记中写下的心愿。但不在一线抗疫的人无法体会医护人员内心的伤痛,疫情过去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也让两位教授忧心,夜深人静时往往是寻求帮助者内心情绪最容易宣泄的时候,他们「好好睡觉」的心愿也许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了……

武汉日记 |「我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睡一觉……」
唐教授拍下的武汉景色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