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2-03
原创

北大医院人在抗疫前线,90 后的我们也可以是一片天

王周圳是 93 年的房山小姑娘。娇小的身形文文静静。作为第一组成员,身先士卒。但是因为首次穿不透气的防护服,很快出现了憋气不舒服的现象。出于安全考虑,北医三院...

王周圳是 93 年的房山小姑娘。娇小的身形文文静静。作为第一组成员,身先士卒。但是因为首次穿不透气的防护服,很快出现了憋气不舒服的现象。出于安全考虑,北医三院的老师护送她到规定的休息区。摘下护目镜,两人才惊奇的发现互相竟是高中同宿舍同学!毕业多年,许久未见,再相见竟是以这种方式,不禁感动的热泪盈眶。从同学到战友,没有过多的寒暄,而是战场上的相互加油!

北大医院人在抗疫前线,90 后的我们也可以是一片天

高军,95 年的瘦高小伙子。别看平时里总是嘻嘻哈哈的样子,但是却很细心。因为新开的病区一开始很多东西并不是齐全,高个子的他并没有合适的防护服可用。即便是这样也尽可能的做好了自我防护以待随时听指令。虽未第一时间进去病区,但是也很热心的为同行的老师们做了后援。帮助老师们穿防护服,仔细的检查有没有裸露的地方,小心的用胶布将可能有暴露危险的地方粘好。护理的男孩子也是一样细致啊。

北大医院人在抗疫前线,90 后的我们也可以是一片天

宋彦龙,也是 95 年的。是第二组成员。他表示给予病人最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所需,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便是最优质的护理。首值夜班,负责的是确诊病区。治疗没剩下多少,除了定时巡房,护理操作并不多。晚上病人呼叫表示厕所不好冲,大龙不解,及时过去查看。原来是病人不便未冲干净,大龙二话不说就打水手动冲刷。事虽小,却让人感觉有点儿暖啊。

北大医院人在抗疫前线,90 后的我们也可以是一片天

王颖,其中最大的 90 后。重症监护工作快六年,最喜欢通过和病人唠家常拉近关系。第一次所负责的是疑似病区。病人病情相对平稳,但是最大问题是心理焦虑。再加上湖北口音难免说话急躁。夜晚巡视病房,对于各种主诉都积极的回复,细语慢答。细心观察病人的表现,适度给予安慰,向医生及时反馈异常。同是护理,不能因为穿了防护服就让这份热情降温。

北大医院人在抗疫前线,90 后的我们也可以是一片天

还记得几年前社会对于 90 后的评价是孤僻和个性,审美观和价值观异于上一辈。而今第一批 90 后已是而立之年,最小的也已经是 20 出头的优秀青年。成长的我们敢于追求,不在乎异样的目光;即使迷茫,遭遇挫折也能积极改变和成长,坚持的事情,一定可以精益求精。

初入病房,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年轻的护理人别样的风采,也希望接下来的日子保持着这份热忱同其他战友打赢这场疫战!

——北大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王颖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