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12-28
原创

媒体聚焦|临桂:建好「医共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12 月 21 日,桂林日报在第七版以《打通「最后一公里」 破解群众就医难 临桂:建好「医共体」 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为题作了关于临桂医共体的新闻报道。

2019 年,临桂区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区),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与临桂区政府在构建「三一」(三甲医院和一级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现将报道转发官微,让更多百姓了解医共体医改惠民举措。

媒体聚焦|临桂:建好「医共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打通「最后一公里」 破解群众就医难

临桂:建好「医共体」

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近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胸痛救治单元授牌仪式。桂林市五通镇中心卫生院成为此次全国 500 余家胸痛救治单元之一,是今年桂林地区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基层卫生院。

「以前到城区看病,来回搭车。现在就近看病,专家远程会诊,方便多了。」临桂区五通镇居民赵阿姨分享自己的就诊经历。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临桂区卫健部门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基层群众看病难等关键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不断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民健康水平「双提升」。

2019 年,临桂区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区),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与临桂区政府在构建「三一」(三甲医院和一级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与此同时,临桂区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仅 2020 年就投入 1.49 亿元,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添置诊疗设备。建成远程会诊、影像、心电、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超声七大共享中心,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医共体牵头医院与各分院间病历实现无缝衔接,实现「基层检查、基层收费、上级诊断」,实现同质化管理。

2021 年,五通镇中心卫生院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签订协议,成为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协作医院,开通了胸痛患者诊治的「快车道」。近日,一名胸痛患者到五通镇中心卫生院就医时突然晕厥,在五通镇中心卫生院紧急救治后,立即通过医共体转诊通道,及时转到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得到有效救治。「通过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优质服务,群众就医体验感得到大大改善。」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谢福生介绍,「这既节省了老百姓的费用,又节省了抢救、治疗时间。」

如今,随着临桂区医共体建设的有序推进,区镇村医疗服务渐渐「同质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快捷、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在牵头医院协助下,乡镇卫生院开展了 70 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五通镇中心卫生院、两江镇中心卫生院已常规开展一、二级外科手术 203 例,牵头医院专家按排班到分院门诊出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同时搭建起资源共享平台,让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截至 2023 年 11 月,完成影像会诊及报告 11498 例次,落实双向转诊 1254 人次,牵头医院与分院间病历实现无缝衔接。

临桂区还依托医共体资源优势,根据群众就医习惯、地域分布以及医院服务能力,在乡镇卫生院发展特色专科。北片区以五通镇中心卫生院为中心,针对该片区邻近国道,时常有外伤患者的特点,建立以院前急救、外科手术为主的发展方向;南片区以六塘镇中心卫生院为中心,以发展中医中药、慢病管理为重点方向;中片区两江镇中心卫生院有相邻机场的地理优势,以建立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载体,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处于城区中心位置的临桂镇卫生院则致力于打造康复养老中心、老干部个性化服务中心等。

「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水平,差异化发展提升各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临桂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徐文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健康惠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城区、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媒体聚焦|临桂:建好「医共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媒体聚焦|临桂:建好「医共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媒体聚焦|临桂:建好「医共体」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稿件来源:桂林日报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