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7-28
原创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为传承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油纸伞文化,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家医户晓」社会实践队于 2022 年 7 月初,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康铭农村民间油纸伞工艺专业合作社开展「油纸伞制作」劳动实践。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油纸伞工艺专业合作社里展示的油纸伞

烈日炎炎,来到产园

一路奔波,实践队员来到了康铭农村民间油纸伞工艺专业合作社。刚进入合作社,一排油纸伞映入眼帘。走进油纸伞工作间,队员们感受到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与纸香。合作社里没有大型机器的嘈杂声,取而代之的是手工制作——做骨架,上伞面,绘画,上油。

刚走进油纸伞产业园,一位资深的师傅就开始为队员们讲解油纸伞的历史及发展。原来,黄坑乡的油纸伞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黄坑油纸伞适应了时代审美需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旅游产品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畅销全国各地,并逐步走向海外市场。

师傅情不自禁地说道:「来到我们展示间的人都称赞油纸伞的美丽,连外国友人来到我们这里都不禁感叹油纸伞制作的精妙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黄坑油纸伞荣获吉安市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等称号;黄坑乡传统油纸伞作坊荣获全国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访传承人,读伞上事

「一把油纸伞,79 道工序,耗时数天,每道工序都有秘诀。」胡师傅说。一番了解过后,实践队成员发现这位师傅就是遂川县黄坑乡油纸伞第 25 代传承人胡海华。

遂川黄坑油纸伞始于宋朝,为胡氏家族从吉安值夏迁居到黄坑龙口村潺溪定居谋生开基立业的传统产业。胡海华 11 岁就开始学习油纸伞的制作。对他来说,油纸伞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对家族文化和记忆的传承。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油纸伞传承人胡海华向实践队成员介绍油纸伞的故事

怀揣期待,实地制作

胡师傅带队员们参观完整个油纸伞制作间之后,便开始教大家制作油纸伞。民间有言: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非常繁琐,并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大体分为五步: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做油纸伞啊,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啊,不用心做是做不出好看的油纸伞的。」师傅说。

实践队员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美好的一下午。天气炎热,尽管队员们脸上的豆大的汗珠在阳光底下闪闪发亮,但仍挡不住队员们脸上溢出的幸福笑容。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实践队成员在制作油纸伞骨架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实践队成员在油纸伞上绘画与创作

弘扬非遗,传承匠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继承并发扬非遗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社会相结合,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学习制作油纸伞 传承非遗文化
实践队成员与团队油纸伞作品的合影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