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9-29
原创

海南省肿瘤医院宣传部梁山:医疗新闻写作三大原则

结合医疗新闻采写实践,在遵循新闻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医疗新闻写作的三大原则。

我是新闻界的老兵,1984 年入行。

又是医疗新闻新兵,从业刚 3 年。

从对医疗新闻的「百思不得其姐」,到「医事洞察」后的「皆文章」,收获颇多。

3 年,和同事一道,在全国各大官方媒体,发表医疗新闻稿件近 3000 篇(转载和自媒体账号未计算),几乎每月有报道被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抓起」。曾有单篇报道被各大网站转载 360 多次。

结合医疗新闻采写实践,在遵循新闻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医疗新闻写作的三大原则。

原则一:跳出技术写技术

综览一些医院,甚至大医院的医疗新闻,特别是医疗技术的报道,往往落入「形而上学」模式,机械地解读技术。

最常见的就是把治疗前后的影像结果置入文中,担心读者看不懂(居然明白读者会看不懂),还用红箭头标注。更有甚者,把手术路径、过程、工具都制作成图,生怕读者不明白(其实真不明白)。

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如此煞费苦心,只会添乱,读者更加看不明白。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们的公众号,从我入职后,绝没有如此累赘之作。

跳出技术写技术,我认为是写好医疗新闻的第一原则。

新闻最大的「功效」是传播信息,告诉别人,我这有什么,或我能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属于技术问题。而传播技术的不是新闻,是课本,是教科书,是师傅或老师。

但是,跳出技术写技术是个技术活。这玩意,只可意会,不易言传。我的体会:

一是跳过不表。

我有「两不写」:技术越是复杂的越不写。说不清,道不明,写了读者更加看不懂;技术简单的也不写,显得专家「没水平」。我们很多「首例」或「率先」的医疗技术报道,对「技术」本身鲜有描写。

二是形象地写。

有些偏重技术复杂性的报道,也不要「形而上学」的直接写技术、写手术过程,而是借助生活中更易理解、更常见的常识,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展现手术艰险。如写颅脑手术,用「雷区」显示肿瘤部位的风险,用「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把肿瘤『啃』下来」表术手术的惊险与困难。这样一来,不仅让读者看得明白,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阅读兴趣和传播效果。再比如,一般写巨大肿瘤切除手术时,习惯用尺寸、重量等描写肿瘤的「大」和手术的「难」。我们在报道一例类似手术时,根据肿瘤形状,我用「像莲藕一样,盘根错节,首尾相连」和「霸道」肿瘤,「走势」奇特等文字形象展现肿瘤的「大」与「复杂」。这样就比单纯的数量词美多了,也更方便读者理解。

三是挑精彩的写。

我们即使在报道高难度手术时,也不会全面刻画手术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让读者看不懂,就像看电影一样,没有高潮和精彩部分,反而「吊」不住读者胃口。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在关键点,挑出一二个精彩片段,以「特写镜头」方式,展现手术的艰险。比如「海南首例经鼻颅咽管瘤手术」这篇报道,可以说整个手术过程都很惊险,但我们挑选「堵漏」这个手术「收尾片段」着重描写,巧妙地展现了手术难度和专家的技术水平。

原则二:专业术语通俗化

我曾写过一篇采写体会:在「非共面」中寻找「共面」。

这篇稿子的采访,特别修改过程异常艰难。为寻找我和专家间的「共面」,我和放疗专家、我们医院的副院长,争论了将近 2 个小时,甚至差点拍桌子。

原因就是医疗术语太专业了。通过我们副院长耐心细致解释,我是弄明白了,但我没办法一个一个读者去比划、去解释,写出来,读者肯定看不明白。读者不明白,就如哑巴唱歌,「唱」再好,也没人听得懂。后来我用「非共面」概括这项技术,并对此做着重描写,这样一来,就谁都看得明白了。

医疗宣传与学术交流不同,面对的不是同行,而是普通读者和患者。只有通俗、形象的文字表述,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才会达到宣传目的。

我们在采写医疗新闻时,除必需引用的医疗技术专有名词外(我们一般会加上「引号」),几乎不会用一个读者看不懂的医疗术语。

我们在写「光动力」首例治疗技术时,因为是新技术,涉及很多不常见的医疗专业术语和名词。我们采用「激光武器」「定点清除」等受众习以为常的通俗语言替代专用名词,让整篇报道的表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当天就有 2 位媒体领导在我朋友圈评论:能把这么复杂的技术,写得这么通俗易懂,了得!

原则三:自己要做「明白人」

如何让读者看得明白专业的医疗新闻?我的经验是:自己首先要弄明白。

道理非常简单:你自己不明白,肯定就写不明白。写不明白,读者自然看不明白。

中医的宣传,感觉特别难。中医的治疗理论特别「虚幻」,治疗原理更是「术高莫用」。我第一次采写中医辅助肿瘤治疗的系列报道时,采访几位专家,犹如听结巴山顶做演说——云里雾里,硬是让我差点「抽」过去。

时任中医科主任李博士是「海龟」,口才很好,常应邀到各机构讲课。他也实在没办法让我明白,于是好心提醒我:中医理论高深莫测,如果你都弄懂了,还要我们干什么?言下之意,要我「将就写」。

但我坚持认为:我弄不明白,就没法写明白。后来我专门组织座谈会,带着一个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你一言,我一语,将问题逐一弄明白。稿子自然就写得很丰满、很清楚了。

我有个习惯,越是不明白的问题,我越要弄明白。经常苦了专家,现场给我「画图」,甚至让科里医生扮患者,给我展示「手术」技巧。常有专家为此被我「纠缠」得大为光火:你问那么多有啥用?

有次我采访复杂心脏支架手术时,专家给我画了好几张图,差点把专家逼急了。虽然我在报道中,几乎没有用上一项专家描述的内容,但正因为我把手术过程弄得明明白白,最终我才能把这个复杂的手术写得简单明了。

我认真研究了我的采访录音。通常语音转换成文字四五千字,但我真正直接用到的,就两三百字。其它几千字貌似都是多余的、浪费的,但我发现,采访越细,越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写起来越是得心应手,越是通俗明了。

有同行看了我们的公众号,给我点评:主题明确、文字干净、版面整洁、行文流畅、表述通俗。这其中有面子成份,但我和我的同事,都有一个宣传准则:写人人看得明白的新闻。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