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12-28
原创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谭家声:田间地头那一年

谭家声,中共党员,电子工程师,现任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谭家声是 14 年 2 月启程去夹水村的。那时才刚过完年,很冷,要额外多带几件厚衣服。准备好的行李袋不大,很快被塞满了。夹水村在开平市大沙镇,并不算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谭家声:田间地头那一年

谭家声,中共党员,电子工程师,现任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谭家声是 14 年 2 月启程去夹水村的。

那时才刚过完年,很冷,要额外多带几件厚衣服。准备好的行李袋不大,很快被塞满了。

夹水村在开平市大沙镇,并不算遥不可及,妻子一边帮忙收拾,心里还是有点不舍。这一去就是一年多,早已熟悉的日常被突然打断。想想,是挺不习惯。

老实说,谭家声自己也有些忐忑。他是开平人,因此对那边有些了解。高中时去找同学,每天只有两班车到镇上,要等很久。好不容易上了车,途中崇山峻岭,得贴着山壁走,一路颠簸不平。他还记得大部分村子的模样,泥地,很多杂草,还有零零落落的泥砖房。

扶贫文件里的资料要更具体一些。夹水村辖下 10 个村民小组,人口 1900 人,其中劳动力 896 人,共 500 户。耕地面积 1458 亩,水田 1308 亩,旱地 150 亩。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2012 年人均年收入仅 5081 元。当地困难户较多,年均收入低于 3500 元的贫困户有 19 户,贫困人口 85 人。夹水村的集体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同年村委会集体收入仅 43100 元。

2013 年,夹水村被江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 2013-2015 年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贫困村,由江门市医药卫生系统实施对口帮扶。谭家声作为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代表,需驻村一年,完成扶贫任务。

他想找熟人打听打听,但毕竟过去二十多年,没几个人选择留在家乡了,什么也没问到。

既去之,则安之,他心里想。

谭家声时任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信息网络中心工程师。他在 07 年入党,十多年的党员生涯,对践行群众路线无比熟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最朴实的做法、最实际的行动服务基层的理念,早已蕴含在多年工作中,于他而言就像生活一样寻常。谭家声小时候在农村里长大,从不是娇生惯养的人,辛苦不怕,只是如今头一次接触扶贫工作,又承担着「扶卫生、送健康」的重任,担心做得不好,辜负了这份期望。

他拿起行李袋出发了。

夹水村给这批驻村帮扶组员布置好了住处,在村委会的小平房二楼,一张小床,一套桌椅,整洁干净。午餐、晚饭都由村委会的一位老大哥负责,一肉一菜,家常味满满。

说来好笑,不知道什么原因,谭家声到步的第一天就过敏了,眼睛肿得睁不开,只能半眯着,跟组长逐家逐户登记,对夹水村的劳动力就业状况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为了得到详尽的一手资料,有时一个晚上才能完成一户的登记。填好一张表格容易,倾听村民的心声不易。他们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体会他们的疾苦。

这里的贫困户大多受因病因残问题的困扰,又或者有很重的教育负担,生活条件艰难,有些家庭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过分。谭家声看着贫困但质朴的村民们,心里难受,自己肩上的责任显得更重了。

他很快适应下来。

此次驻村扶贫的目标是实现「永不带走的帮扶」,通过多次调整计划方案,工作组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充分调动医疗卫生系统的帮扶资源、着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多渠道推动贫困户早日脱贫、注重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工作」等多种帮扶措施,都是能实实在在帮助村民们的项目。

他们首先在改善村容村貌这方面下力气,希望给大伙耳目一新的朝气。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认真倾听代表们的真实意见,工作组切身处地了解了村民们的难处和需求,为夹水村疏通和修建灌溉渠,完成了三个自然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新建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让村民享受城市居民的服务。

在落实开展大沙镇「清丽乡村」活动中,将本来脏乱的楼岗村建成了「江门市卫生村」,使村里的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得到全面的改善,并创造了「楼岗经验」。  

医疗卫生系统的对口帮扶不局限于贫困户,他们为全体村民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包括江门在内的 5 家医院先后到村开展健康义诊、体检和送药活动,专家级的免费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还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来到江门游玩参观,行程丰富,收获满满,阿姨们笑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谭家声:田间地头那一年

每当在工作日记里写下这些成绩,谭家声总是备受鼓舞。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在逐渐提高,村里的改变看得见,这是把每一分力都落到了实处的结果。他知道,只有将心比心,公正无私,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的认同。

「硬件」改善好了,下一步就要使村民们,特别是完全没有谋生本领的贫困户们找到赚钱的方法。工作组通过多次召开商讨会议,组织参观学习种植基地,又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以产业基地带动脱贫致富」的方式可行性较高。

在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后,工作组在竹莲塘租下了种植用地,组织村民们成立了「夹水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组织村民以及贫困户参与产业基地的项目种植,初期规模 30 亩。又与江门种业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准备分两季种植超甜玉米及马铃薯。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谭家声:田间地头那一年

谭家声心底里没有十足把握。村民们以前参与过规模化的蔬菜种植,由于种种原因收成不佳,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信心备受打击。这次的玉米种植也是第一次尝试,他给自己定下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目标,务必要看到成效。

豪言壮语的背后其实十分紧张。谭家声一天几回跑到田里看进度,播种没问题了开始盼着长芽,除虫完成了又害怕杂草会多起来,施肥、浇水、抽穗、授粉,总是放心不下。

他每天请教指导种植的老师,每个环节都要事无巨细地寻求答案;晚上睡不着觉,坐起来就开始默默研究怎样更好地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怕技术不到位,他想着要组织种植户集中到基地现场观摩,模拟操作甜玉米的播种过程,让每个种植户都示范一次。扶贫工作做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件单纯的「任务」,他当成了自己的事。

日子过得很快。第一拨成果长出来了,谭家声看着层层叠叠的小玉米,兴奋到不行,他还掐下来一个尝了尝,又甜又嫩,高兴得直转圈。结果精通种植的老师傅告诉他,生长期的玉米一株只能留一至两个,才能确保成活,收成多。谭家声差点泄了气,只得忍痛把多出来的果实剪掉,又继续耐心等待了许久。

几个月后,甜玉米终于迎来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 2000 斤,品质优良,金黄饱满。谭家声感叹几个月的全力以赴没有白费,村民们更是喜不自胜。驻村工作组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采用信息手段为玉米建立直销渠道,发动全体医疗卫生系统同事积极参与,保证大伙的种植成果得到回报。经过统计,夹水村产业帮扶示范基地第一期种植的甜玉米销售总额达到 6 万多元,每户贫困村民和社员平均获得 4000 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到 14 年年底,仅通过「产业扶贫」一项,夹水村贫困户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就增加 2500 元,达到 7350 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51.5 %。这是耀眼的成绩,也是几批驻村扶贫干部饱含汗水和心血,不断努力的结局。

谭家声最喜欢看到村民们拿到种植「工资」时的笑容,一叠叠厚厚的纸币让他们的手似乎都在颤抖,有的甚至眼中含泪。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这仍是最激动人心的瞬间,他们不靠施舍,挺起腰杆,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回报。在硕果累累的土地上,村民们重新获得了自信,踏实而光荣。这也是扶贫工作的最大意义,拉他们一把,把希望再次点燃,给予他们继续往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谭家声还记得,快要结束任务回家的时候,他给妻子打了一通电话,描述了在夹水村发生的点点滴滴。妻子沉吟许久,轻轻地说:「以后还有这样能帮到人的工作,你可一定要去。」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