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7-06
原创

看到孩子的情绪,才能带 TA 走出「隐秘的角落」

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经历原生家庭的不如意和不幸时,会把内在的痛苦感转化为外在的动力,去获得更高的成就。但内心积压的情绪如果一直被狠狠压抑,不能宣泄的话,终有一天,当这些情绪找到时机,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用毁灭性的力量去摧毁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作者:和睦家 简炜颖 

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在一家餐馆吃饭。旁边一桌是一家三口,孩子估摸有 6 岁。在等待上菜时,我注意到父母一直都在忙着语音聊天或者摆弄手机,孩子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等待爸爸妈妈跟自己说一句话。

等了一会儿,孩子主动靠近妈妈,看妈妈手机里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候他的妈妈却大声呵斥:「看什么看?老想看手机,坐好!」孩子不得不又回到原来的姿势。过了一会儿,孩子大概觉得无聊,自己哼起了小曲,用手拨弄了一下筷子,发出了一些声音。他的爸爸不耐烦地用力拍打了他的手:「不知道安静吗?吵死了!」接着继续低头看手机。

我看到孩子眼角的眼泪一闪而过,但很快,他又继续装作没事,维持原来的姿势,安静地坐着……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非常难受。我心疼那个孩子,但同时感到深深的无奈。孩子一直渴望着与父母有所连接,但得到的却是忽视和冷漠,这比伤人的言语更加伤人。不由想到了近期很火的剧集——《隐秘的角落》,以及知乎上的高赞点评——「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样」。

看到孩子的情绪,才能带 TA 走出「隐秘的角落」

图自:<隐秘的角落>

这部剧里的小主人公朱朝阳,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父亲出轨年轻女人后重新组建了家庭,独宠继母生的女儿,对朱朝阳,更多的是缺位和敷衍。

而他的母亲呢,看起来好像很爱自己的儿子,为了孩子——虽然收入微薄,但尽可能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补充营养。

看到孩子的情绪,才能带 TA 走出「隐秘的角落」

图自:<隐秘的角落

可是,她只重视孩子的成绩,根本不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朋友,对孩子更多的只是控制——你必须要做我让你做的事情,必须得吃我给你吃的食物,不能违背我。

或许这样近乎变态的控制欲让朱朝阳学会了隐忍,学会伪装,学会一直压抑着内心的所有感受,最后扭曲,成为了一个「杀人恶魔」。

看到孩子的情绪,才能带 TA 走出「隐秘的角落」

图自:<隐秘的角落>

但孩子是完整的人啊,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有各种需求。他们首先需要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童年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底色。

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经历原生家庭的不如意和不幸时,会把内在的痛苦感转化为外在的动力,去获得更高的成就。但内心积压的情绪如果一直被狠狠压抑,不能宣泄的话,终有一天,当这些情绪找到时机,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用毁灭性的力量去摧毁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近期的一些新闻都反映了这类情况:

2019年,上海一名17岁少年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批评后,母亲载其回家,路上再次被母亲批评,少年从卢浦大桥上跳桥自杀死亡;

青岛一名女律师被自己15岁的女儿勒死在家中;

江苏常州一小学生因作文被老师批评后自杀,从四楼跳下,当场死亡……

从这些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孩子能学到一些,至少一些情绪排解技巧的话,结局都有可能被改写。所以,父母需要重视孩子的情绪感受,要学会帮助孩子处理各种情绪。

父母首先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尝试为情绪命名。

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让人舒服的情绪体验,同样也会有让人难受、痛苦的情绪。但是每一种情绪,都有存在的理由。作为父母,我们自己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有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且把这个事实告诉孩子,接纳所有情绪,是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第一步。

同时,学会逐步教会孩子去识别和命名各种情绪。比如孩子回到家垂头丧气地告诉你今天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批评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或者认真做题,而是对他说:「这次考得不太好,你一定很难过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样的情绪,并且为情绪命名。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经历了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并非批评和责骂。

有很多父母发现,当我们看到孩子一些不良行为时,很想努力去帮他们解决,或者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却发现越想解决,问题越严重。其实这种恶性循环源于很多父母都在用成人的视觉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都会经常做出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或举动,背后的情感却很少被倾听。这会导致我们的孩子有心事,却不敢倾诉;有恐惧,却无人理解。终日惶惶,不知所措。

当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孩子:「如果年幼的我,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们只有放下成人的执着与权威,回归到孩子的当下,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感受,才能促成与孩子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急于给予评判和责备。

「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害怕/愤怒……」真心认同并接纳孩子内心的伤痛,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做孩子情绪的保护伞,要能为孩子的情绪做缓冲的力量。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比父辈更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当孩子在学校生活、人际交往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比如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孩子的感受肯定是不好的,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辱骂、责备甚至殴打孩子,而是要为孩子的情绪做缓冲的力量: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父母都可以接纳的,也会一同跟他面对困难、解决问题,陪伴他一起成长的。

「我相信你,你是可以做到的!」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胜过其他任何赞美。这份肯定,可以给孩子带来最大的自信,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是凭借孩子让自己脸上有光,而是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利,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真诚的爱。

给大家分享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孩子》一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儿女是从你们那里射出的箭。

……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为人父母,我们要经常反思:

我们是否真正地正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

我们是否真正地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去看待,而不是我们的附属?

我们是否在真心诚意地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一直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约束他们,控制他们,甚至擅自为他们铺设成长的道路?

只有这样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回归为人父母的初心,我们的孩子才能走出「隐秘的角落」,活得自尊自爱,健康向上,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活力。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