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6-28
原创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可不要盲目吃

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如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出血等。因此,目前常用的都阿司匹林肠溶片,而且预防治疗也常采用小剂量的用药方案。

说到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了。

阿司匹林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外,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帮助阻止血栓的形成。

因而,临床上也用于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等)的预防;并可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或支架植入术后,帮助预防栓塞的发生。

然而,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如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出血等。因此,目前常用的都阿司匹林肠溶片,而且预防治疗也常采用小剂量的用药方案。

考虑到每个人对药物的代谢及药效不尽相同,对于患者而言,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能够起到足够的预防作用,而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呢?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采用血小板图来监测和指导阿司匹林的预防治疗。

什么是血小板图

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是以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为基础、通过采取外周血进行检测来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血小板图具有快速、可重复性强、不受肝素影响、与临床相关性好等优点,还可以分别测定各种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

如何应用血小板图

血小板图的检测结果中,反应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主要有两个指标:

  • 血小板抑制率(Inhibition rate,单位%),即有多少比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被药物抑制了;
  • 最大振幅(MAAA,单位 mm),即患者在服药后血液能够形成血块的最大强度,反映了患者残留血小板的功能。

通过这两个指标,医生可以结合临床症状,来评估患者发生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风险。

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以上两个指标,对阿司匹林的应用进行调整:

  • 可能需要提高剂量:

如果血小板抑制率不足 50% 且 MAAA 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则提示药物疗效不足;此时则需要提高药物剂量或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使药物产生足够的预防作用。

  • 可能需要药物调整:

如果血小板抑制率不足 20%,则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或无反应,此时则应该考虑换药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一同预防。

  • 可能需要减少剂量:

如果阿司匹林抑制率高于 80%,或者 MAAA 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则考虑患者有存在出血风险,应该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小板图指导手术时机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的患者,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侵袭性操作,则需要先暂停服用阿司匹林一段时间,等到血小板功能恢复后才能手术,以避免术中或术后出血。

由于血小板的寿命约为 10 天,所以一般在停阿司匹林 7-10 天后,医生才会安排手术或进行侵袭性操作,但停用阿司匹林时间过长又会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

对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用血小板图检测,来随时监测患者自身的血小板功能,从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尽早接受治疗。
临床案例

美国的一项针对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前患者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同时配合血小板图检测。

如果血小板图检测结果显示 MA 值在 35 mm 以下,则停药 5 天手术;如果 MA 值在 35-50 mm 之间,则停药 3-5 天手术;如果 MA 值大于 50 mm,则停药 1 天便可手术。

在这种模式下,患者术后并没有比一律停药 5-7 天再手术的方案发生更多的出血事件,但却大大减少了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

总结一下,在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治疗时,建议采用血小板图来指导药物安全。

通过检测,医生既可以知道阿司匹林的药物剂量是否合适,也可以得知自身的出血风险,并可以合理的选择手术时机。

目前在国内外多种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诊疗指南中,也都提到了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来评估或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对于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我们建议您监测药物的疗效,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出凝血状态和药物疗效,也可以致电 59277059,预约血液内科纪宇医生门诊,进行详细咨询。

作者介绍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可不要盲目吃
纪宇 血液科医生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内科医学博士学位,曾赴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血液与免疫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

◆ 拥有 10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曾长期工作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擅长普通血液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血液肿瘤)及移植后并发症的诊治、免疫低下患者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治,尤其是侵袭性真菌病。

◆ 纪医生设计并参与我国多中心大规模的首个血液病患者化疗和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CAESAR 研究),参与撰写第一至四版的我国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主持两项关于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策略和经济负担研究,并参与多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科研项目。此外,纪医生在著名医学期刊,如《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过数篇学术文章。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