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2-11
原创

如何让民众在疫情之下保持不恐慌

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每日新增病例数,发病的区域数牵动着全国的人民心,各类防控措施频频出台、频频加码,政府花了大的成本,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疫情控制也即将...

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每日新增病例数,发病的区域数牵动着全国的人民心,各类防控措施频频出台、频频加码,政府花了大的成本,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疫情控制也即将取得决定性成效。

然而,各类有关疫情的信息满天飞,人们从中选择自认为是「有用的,有利的,安全的、助人的」等有益信息转发,结果是信息冲突,真假难分,信息的受众不明真相,无所适从,更加焦虑乃至恐慌;对每次的官方真相又嗤之以鼻,怀疑有假,猜测真相,推测结果,预测未来,越想越怕,焦虑情绪迅速扩散。民众处于恐慌当中,正常生活规律受到限制,个人行为的改变,缺乏明确的预期,封闭性的生活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加重了焦虑负性情绪的确认。少数民众出现焦虑、惊恐下的躯体和精神问题,影响了身心健康,还可能出现创伤后精神障碍,从心理学角度看恐慌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才能保持在疫情下的不恐慌?是临床心理工作者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焦虑是对预期危险的担心,惊恐是焦虑急性升级的表达,恐慌是焦虑情绪的在群体中扩散。新冠肺炎因为会导致死亡,害怕患上此病对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提高防病自觉性,降低发病的机率,政府提出的「隔离病人;普通人勤洗手、戴口罩、不外出、不串门」,也包含有此意思。

这也是在面对一种有可能通过近距离空气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最有效地科学办法。理论上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传染病会很快控制的,也不须惊慌。但焦虑的心态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的消除预期的危险,于是追求真相、追求真相中的真相、追究「篡改真相」的元凶,就成了最受关注和传播的信息。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远离真相,预期的危险因为缺乏可信的真相更加增大,个体的焦虑在信息快速的传递过程中传播和扩散,演变成群体的焦虑和恐慌。这里人们追求的真相是什么?真相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从心理学上来说,真相是要能给人带来安全的,因为人们在被激发了焦虑状态时,就会产生:「没有安全的信号,就是危险的」自动思维。人们不知道疾病是怎么发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效地预防?就会产生:没有客观的依据来正实的安全,危险就一定离我不远的想法,当公众都对此形成共识,恐慌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然而,对一种尚未明确的疾病,要在短期内客观的知道其真相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甚至是不可能的。疫情焦虑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那么,恐慌就是不可避免的吗?其实不然,心理学认为,正常的心理认知是——「只要没有危险的信号就是安全的」,而不是——「没有安全的信号就是危险的」。

因此,要正确的区分和解读信息的安全信号。当下手机普及,自媒体发达,微信群内言论自由,频发不经选择的信息,形成群体过滤,危险导向,甚至把安全的信息解读成危险,使得舆论中只有危险信号。这就必然产生恐慌情绪,人人自危,人人难保,紧张焦虑自然而生,因此,要在疫情下保持不恐慌,临床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对对来访者作以下建议:

1,  保持镇定相信党,只信官方发布的消息,无须猜测和无端灾难化的推定。

2,  生活规律按常规,当然必要的防范措施不可少,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

3,  休息时间不空闲,无事则无趣,无趣则乱想,安排读书、学习,做工作计划,做家务,搞卫生,增加家人感情交流,注意力有效转移,充实生活缓解焦虑。

4,  手机使用要适当,除特殊必要之外,控制手机的使用,不看非官方的小道消息,减少危险信号的来源,消除焦虑的源头。

5,  心理问题求帮助,出现紧张不安,躯体不适,心中烦闷可以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及时沟通,寻得帮助。

6,  学会放松技术,提高应对焦虑的能力。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