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1-29
原创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妈妈,你放心去,我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平安归来。」「我早就知道,你肯定会报名的。」「越困难的事越值得去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下午...

「妈妈,你放心去,我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平安归来。」

「我早就知道,你肯定会报名的。」

「越困难的事越值得去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今天下午,虹桥机场,一群「逆行者」在此集结。一位医生给文汇报记者发来这样一条航班信息:四点,上海虹桥—武汉。

唯一一个飞往武汉的班次,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援军」来了!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担任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身为我国重症急救医学专家,他从 2003 年至今曾经历 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救援等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他特别提到,此行中有一支检验团队,专门负责快速鉴别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一步从源头阻击疫情,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临行前,陈尔真再三交代队员,务必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收获最好的结局!此行一切服从指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很坚定,我们绝不退缩,一起去,一起回来!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队长陈尔真作出发前动员 

抱一抱尚且年幼的孩子,亲一亲眼中带泪的亲人,今天,这群白衣使者将要远行。

家人的祝福,是前行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大年三十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刚把自己科室的男护师张明明送上飞往武汉的飞机,今天她也踏上了赶往武汉的旅程。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从业 30 年,王瑞兰临床研究主攻重症肺炎,当年上海市第一例感染 H7N9 的病患就是她带领危重病科全体医师救治的。精心照料一月有余,最终患者脱离危险。

她告诉文汇报记者,这次家人听到她将要驰援武汉的消息时非常淡定:「这种事你肯定会冲在前面的。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

此行,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沈燕将与王瑞兰并肩作战。在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工作近 17 年,沈燕只觉支援武汉,责无旁贷。临行前,12 岁的女儿紧紧抱住她:「妈妈,你放心去,我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平安归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同事询问应佑国是否马上要去驰援武汉时,他这样回答。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应佑国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03 年非典期间曾参加过广交会回沪人员隔离观察工作,08 年汶川地震期间参加汶川转运来沪危重伤员救治工作;18 年、19 年分别参加云南沧源医疗志愿服务及援疆医疗服务。

当得知武汉防控疫情日趋严峻时,他和家人商量后把原本计划好的春节家庭旅行取消了,儿子虽然只有 10 岁,但也十分支持爸爸的决定。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同一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屠国伟、肝外科监护室专科护士张晓云整装随队出发。两位医疗队员的爱人都是同行,对于此次出征武汉,表示了坚定的支持。

「本来准备回老家过年看望父母的。」屠国伟说,老人家对于今年春节自己的「缺席」很理解,也很支持,9 岁的儿子更是骄傲地说,「爸爸,你就是逆行者!」

为了更好地照顾 3 年级的外孙女,张晓云父母决定搬来女儿家,做好这对医护伉俪的「后方保障」。「妈妈非常支持,但是爸爸很有些担心。我鼓励他,你要向我学习,要坚强点!」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但更多的是坚定:「非典的时候我还没从医,是医护人员保护了我们,现在该是我们去保护大家了!」

同样坚定的还有此次同行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症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彭沪。他已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领域深耕 17 年,亲历甲流等一系列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救治。这个春节,他就是在单位度过的,被告知他要去武汉,妻子「淡定」地说:「我早就知道,你肯定会报名的。」而一旁的孩子也支持父亲的决定,稚气地说「爸爸加油」。

或许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在这个家里早就上演过无数回。

病人在哪里,医护就在哪里,已经成了这个家庭的「默契」,不言自名。

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要剪头发了,这样工作起来方便。」接到文汇报记者的电话,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症重症医学科护士严松娟正在理发店,这位 30 多岁的姑娘生平第一次决心留短发。

得知医院要组织力量驰援武汉,有 11 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严松娟毫不犹豫地报名。后来她才知道,报名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大年三十,严松娟赶回崇明老家,陪父母吃了饭又连夜赶回市区。她并没有告诉父母要去武汉的消息。她说,自己平时工作就忙,少有时间回家,父母早已习惯了。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分组名单已出,去武汉后,严松娟将被派至救治重症患者。对此,她很平静:「我们很多同事都报名了,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是换个地方承担我们的责任。」

「说实话,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接到第二天要出发的通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郭忠冒着细雨去超市采购了些个人物品。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今年 52 岁的郭忠,对于「紧急出发」并不陌生。作为六院医疗队队长,2003 年 SARS、2013 年 H7N9 防疫一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郭忠很淡定,「相比 90 后的小年轻,我是老同志了,作战经验丰富,这么多年就在搞呼吸重症治疗、呼吸支持,在哪里工作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做好我的常规工作。」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六院呼吸内科 90 后护士谢亚莉此次将与郭忠同行。工作 8 年,谢亚莉积累了丰富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治经验,直至驰援武汉前的最后一刻,她依旧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

「从接到通知到现在,内心还是有些紧张。」她告诉文汇报记者,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同事送上祝福的同时还建议她带好成人纸尿裤,「因为穿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而防护服又比较紧缺,所以带着尿不湿科可以应急,以备不时之需。」

身为 2003 年抗击非典的「老兵」,当年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庆云不过 35 岁。如今 17 年过去了,他也成了一名「老兵」!原定大年初三回山西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看到疫情的发展,他早早地把回家的车票给取消了。

「最近时刻关注疫情新闻,我们全家上下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妻子告诉文汇报记者,如果自己是医务工作者,也会冲到第一线。「当国家需要他,医院需要他的时候,我们必须支持,我打心底里敬佩医务工作者!」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我真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26 岁的施伟雄是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他常年在上海学习、工作,今年很早就答应了爸妈,过年要回福州老家。

「我知道,爸妈肯定有过担心、不舍,但对于我的决定,他们非常理解和支持。」这位年仅 26 岁的男孩眼中充满了坚定、自信和热诚。临行前,施伟雄的女友,同为瑞金医院的护士,特意录了一首《勇气》送他,「送给要出发的你,去武汉的路上听,我会保护你的!」

曾经被医护人员守护,如今换我们坚守阵地

「第一批医护人员去得比较匆忙,带的生活必需品还不算充足,这次我们要多准备一些防护用品。」这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顾海燕,在接通电话后,对文汇报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2003 年防控 SARS 时,她还是一名刚刚入职的实习生。老护士长穿上防护服,冲在最前面,头也不回扎进危重病房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顾海燕直言,前辈们常将「先保卫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挂在嘴边,现在,她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出征前的几个小时,顾海燕特意从医院赶回了家,「还是想和家人多待一会儿。」得知她报名,尽管家人没有多言,但还是叹了一口气。最终,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满满的牵挂都被打包进了鼓鼓的行囊中。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曾经是你们守护我们的健康,如今换我们坚守阵地。17 年后的我终于成了你。

「2003 年 SARS 的时候,我还在同济医学院读大三。」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肖武强有些激动,驰援武汉,对他来说,等了很久。「SARS 时,全国医护人员守护大家的健康,现在该我们上场了。」这个 83 年出生的小伙子,从医之初就挑定了重症医学这块最难啃的骨头,「越困难的事越值得去做」。

还有太多人的名字我们没办法一一列出,但我们知道,他们不孤单,他们带着所有的祝福与希望出征。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是今天唯一一架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面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次我们去武汉准备充足,上海卫健委和医院给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月量的防护用品,还给我们开展了各种集训,到了武汉,我们会听从当地安排,在流程、感控等方面发挥上海的学科优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临行前,彭沪悄悄跟文汇报记者说,「我们是医生,去救助那些需要的人,这太平常了。」他希望,走的时候,送行的人能少一些,待凯旋之时,大家再来分享战胜疫病的快乐。

「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能严守防控病毒第一防线,守护大家的健康!」语毕,顾海燕挥了挥手,走入出征队伍中。

武汉并非孤岛,有这群白衣使者在,通往武汉的「输血管」便不会断。

随时集合,随时出发,他们早已做好准备!武汉,我们来了!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医院

*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